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付新华:情系萤火虫 做暗夜精灵的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0/6/1 17:08:49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巩固和宣传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成效,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结合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武汉科技报推出“优秀基层‘三长’”系列报道,通过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基层“三长”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巩固扩大基层科协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科协力量。


洪山区狮子山街科协副主席


付新华:情系萤火虫 做暗夜精灵的守护者


   20年前,正在读硕士的付新华在校园发现了萤火虫,他好奇:它为什么会这样发光?它发光的作用是什么?心中便有想研究萤火虫的冲动。
   2015年,在咸宁大耒山,中国首个萤火虫保护地成立,而其打造者就是15年前的付新华,他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


高宝燕 摄


   基础研究的意义贵在坚持


   自2000年起,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付新华就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尽管外界一直质疑其研究萤火虫的价值,但他仍然常年在全国各地寻找萤火虫进行研究。
   “现在已经数不清楚去了多少地方做调查了。”付新华回忆,在咸宁九宫山做野外调研,因萤火虫的栖息地有一条比较深的河,没有注意到河边光滑的石头,一不小心滑进了水里,如果不是同行的人眼疾手快捞起他,“现在可能已经跟着萤火虫‘飞’走了。”


高宝燕 摄


   经过长年野外调研,执拗的付新华得到馈赠:他发现了“武汉萤”、“雷氏萤”、“穹宇萤”、“中国萤”等新萤种,研究出亚洲首套可以进行野外萤火虫闪光频率的追踪、记录、分析、模拟的一整套设备,还系统地收集中国的萤火虫种质资源,完成并出版中国第一本科学专著《中国萤火虫生态图鉴》,为中国萤火虫分类及发展奠定基础。


   建保护区留住黑暗中精灵


   2007年,付新华去四川峨眉山寻萤,见到了让他十分震撼的一幕。“我拐过一个弯道时,眼前突然一亮,这里出现了一条约500米的光带,我当时特别震撼,后来我把在那里看到的萤火虫命名为穹宇萤。”但是2008年付新华在同一个时段再去寻萤时,居然一只也没有看到。“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做研究,我要保护萤火虫。”他暗下决心。
   2014年,付新华带领湖北省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与咸宁通山县厦铺镇政府、桥口村一起打造了中国首个萤火虫保护地——大耒山生态保育园。在桥口村,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流转了有珍稀水生萤火虫生长的水田,首创了“稻萤工作”的生态大米种植体系,以保护萤火虫的方式进行水稻的种植。经过5年的保护,大耒山的萤火虫的数量达到1亿只。
   为把环保理念传递给下一代,自2014年开始组织人员参观大耒山生态保育园,并与线上讲座相结合,进行萤火虫线下科普教育活动,意图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萤火虫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共同参与萤火虫保护事业,至今已有近10万人参与科普线下活动,大耒山生态保育园也在2019年评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高宝燕 摄


   “开发户外萤火虫科普教育产品也要与时俱进。”付新华带领团队采用VR、AR甚至LED发光芯片技术,将萤火虫的知识点融入到游戏中去,“更好玩、更时尚的方式,来讲专业的萤火虫科学知识。”作为洪山区狮子山街科协副主席,付新华坦言,没有科普教育很难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加入科学研究中,尽管现在科普教育的市场大,但是愿意从事科普教育的科研工作者仍很少,归根究底是投入产出比不高。他建议相关部门切实投入更多资源,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普教育,杜绝科普教育的形式主义。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