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制定2008-2010年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和财税金融支持,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八个领域,年内启动32个专项改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各项试验将明确分工至具体的责任单位,作为武汉市本届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加以考核。
32项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
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探索建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循环经济体系,重点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东西湖和青山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建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做好市级循环经济试点。
创新节能减排实施机制
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平板玻璃、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贯彻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差别电价政策,推动节能发电调度制度。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坚持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总量,加大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开展城市噪声综合整治。培育专业化的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体系。
全面实施城市节电工程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重点用电单位管理,落实促进节电的价格政策,加快城市节电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
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及使用
研究制定适合武汉“夏热冬冷”地区特点的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到2010年,全市新建建筑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率(非黏土类)达到100%。
餐厨垃圾集中处理
制定《武汉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规划选址在汉口、武昌和汉阳各建设1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500吨。
推进滨江滨湖城市建设
对中心城区7个湖泊59个排污口实行集中截污,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开展中心城区小型湖泊水生态修复,支持东西湖等城郊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
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力争2009-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产值达到3360亿元。策划和实施不少于50顷、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扩大开放领域
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放宽金融、电信、保险、社会中介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设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港区。做好保税物流中心验收和公路二类口岸、电子口岸、铁路口岸建设等配套工作。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积极开展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进一步加快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进国家级物流基地建设
重点培育和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推进港口、铁路、公路、空港等物流结点的建设衔接,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公用信息平台,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
加快地铁网络建设,逐步将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构建城市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燃气、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市公共交通车辆气化率达到100%。
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开展实施农民宅基地换房试点,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以土地换社保、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
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支持汉口银行做大做强,在武汉城市圈、湖北省和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武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筹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争取批准设立小额贷款组织。
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开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行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市直部门全程网上审批。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整合全市公共服务电话资源,实行“收费一卡通”,为市民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建立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积极发展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探索解决个人独资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税收问题。
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
建立惠民医院,缓解城市贫困群众看病问题。
促进绿色消费
倡导全市人民树立绿色消费,环保生活观念,构建崇尚绿色消费的全民参与机制。继续整治城市白色污染,抑制过度包装,限制使用塑料袋,大力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篮子,积极倡导节约简朴的餐饮消费习惯。
(来源: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