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我国成功开发固沙新技术

发布日期:2008/3/11 0:00:00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一项新型的固沙植生技术日前通过专家论证,这项技术为占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荒漠化土地带来了“绿色希望”。此项成果是中国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8个示范区课题之一。项目的开展将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示范作用,为中国西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鉴。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是中国第四大盆地,由于长期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目前,盆地森林覆盖率不足1%,荒漠化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8.9%,整个盆地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 
    这种技术首先要在沙漠上播撒草种和化肥,然后喷水,再将配好的药剂均匀喷洒在潮湿的沙漠表面。20秒后,沙漠表面将会凝固,一到两个小时后,沙子会完全凝固好,人可以在凝固的沙面上自由行走,而不会影响固沙的效果。15天左右,草就可以长出来。让松散的沙子凝固在一起的是一种化学药剂,这种药剂无任何毒副作用,能使沙子变成橡皮状的固体,既可以渗水又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在草生长的过程中,药剂中的化学物质则会逐渐降解。待草长成后,枯黄的沙漠被碧绿的青草所代替,沙漠也就变成了绿洲 
    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沙区典型荒漠植物和人工牧草的需水规律,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相应的灌溉模式;引进筛选了49种草种和树种,掌握了6种当地优良灌木、9种外域树种和6种优良草种的繁育技术;对绿洲防护林建设、盆地内的移民生态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的荒漠化问题很严重。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 
    项目的开展为治理荒漠化寻求了新的有效途径,和过硬的技术方法。但是,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评估。
                                                            (来源:新华网)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