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科普作家、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欣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武汉市科协始终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作为第一抓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武汉涌现出以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一批基层力量,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本期开始,武汉科技报将开设专栏,围绕“党建引领、院士高端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科普工作和企事业亮点、武汉战‘疫’”等主线,采访报道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企业创新团队,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的典型事迹。
市科协网讯(记者 张宇驰)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欣长期从事生理学及营养学等课程教学、感知觉与脑认知方向研究,虽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科普创作,已出版科普书籍11种,在全国举办科普讲座200余场,帮无数青少年扣响科学大门。就在今年科普日上,她荣获武汉市2016~2020十佳科技志愿者。
新年伊始,王欣的科普团队迎来了一周岁生日,而她自己的科普之路也即将走过11个春秋。是什么让她从一名教师转变为科普作家?12月28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美女科学老师。
把课堂知识写成一本有趣的书
“我想把课堂上的知识写成一本有趣的书,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谈及做科普的初衷,王欣告诉记者,二十年前她刚成为大学教师,为了把课上好,她整天泡在图书馆,积累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只希望能将知识更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而她的课也获得学生们广泛好评,几乎每学期都爆满,经过十年的沉淀,为了将课堂知识普及给更多的读者,王欣提起笔,开启了自己的科普创作之路。
王欣的第一本书《健康的普罗旺斯——365天的营养之旅》共22万字,书中按照一年12个月的先后顺序,每天讲一个营养学知识。“我当时在学校主讲实用营养学的选修课,发现其实有很多学生并不能学以致用,所以我想给青少年专门写一本有关营养的科普读物。”王欣说,当时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了解营养学的精华,并让健康的理念永远陪伴着读者。
书籍一经出版就大获好评,学生、同事都很喜欢,网上读者也纷纷为书籍点赞,这给了王欣创作科普读物的信心。她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迷上了科普写作……
用心做科普获各界肯定
“第三本科普书《百感交集:人类感觉之谜》出版的时候,我正在西班牙访学,拿到样书我第一时间递给我的国外导师Malmierca,他看不懂中文,却很坚定的拿着书告诉我‘欣,你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采访时,王欣说起这件事还是备受鼓舞。
从西班牙回国后,王欣经学校推荐加入了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接触到很多热心做科普的优秀科学家,与他们一同到中小学和社区做公益讲座,互相探讨做好科普宣传的经验。让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科普的意义重大——科学只有传播出去才有价值,而好的科普书籍或讲座,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进行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让科学知识更易被孩子接受,王欣开始用故事的方式“改写”大学的动物学和植物学,陆续创作了《乔伊和他的动物星球》《菁菁和她的魔法森林》等读物,让孩子们对自然界有了全景的认识和亲近之情。
与团队一起守护生命的麦田
10年来,王欣一直在坚持科普创作。每天在完成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后,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科普创作上,周末、晚上,只要闲下来,她都会不自主的提起笔写一点。
2017年,王欣加入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很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2018年,《乔伊和他的动物星球》一书获得了科普类书籍榜的第一名;2019年,她参加了中科院SELF论坛,和顶级的科学家一起做科普演讲,她的科普工作受到了蒲慕明等院士专家的肯定,也迎来了《打开黑箱——通过36部经典电影解密脑科学》等新作的出版,并在《科普时报》上开设了脑科学专栏;2020年,在疫情的阴霾下,王欣与身边热爱科普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组建了一支科普团队,他们撰写了多篇新冠肺炎防控相关的科普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刊登,同时在喜马拉雅电台开设《生命课堂》专辑向读者们讲述着生命与健康的奥秘。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的为读者进行科普,做宣传……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不让疫情再次发生,守护好生命的麦田。
“科普之路曲折漫长,然而我会继续走下去,把有温度的知识传递给读者。这份初心永不改变。”王欣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