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武汉市科协始终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作为第一抓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武汉涌现出以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一批基层力量,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今天开始,武汉科技报开设回眸十三五专栏,围绕“党建引领、院士高端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科普工作和企事业亮点、武汉战‘疫’”等主线,采访报道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企业创新团队,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的典型事迹。
市科协网讯(记者 任文 通讯员 张凯)作为一个社团组织,依托中国农学会会员服务中心(武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武汉农学会不断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提升学会的创新能力。围绕乡村振兴、武汉市农业标准体系高质量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农业走出去开展三农调研、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普,为社会发展不断地提供服务。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武汉农学会积极开展会企协作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战略规划咨询服务。2018年以来,学会与武汉国英种业公司协作,就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发、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研究等重大项目进行协作攻关;与中垦锦绣华农公司协作,协助企业水稻新品种“E两优478”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推广,编制高产制种技术标准。既有技术支持,标准也提上了日程。从2017年起,武汉农学会承担了《抗稻瘟病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E农1S种子直播繁殖及保纯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叶用甘薯周年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多项农业技术标准的制标工作。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你的桃树为什么结果少,知道吗?一是臂上枝没有修剪,二是氮肥过量,今后要注意多施有机肥,因为桃子对氮肥非常过敏。”日前,武汉农学会科技小分队成员、武汉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乐有章等上十名专家学者在学会秘书长熊恒多的率领下,深入新洲区管寨村的田头地角,对桃子、葡萄等种植专业大户进行技术咨询和辅导。
自2017年学会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科技专家服务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疫情期间,学会还在全市50个贫困村进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指导工作,种养面积超过1.85万亩;帮助贫困村建新村成立以“油茶为主、茶叶为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90名村民入社,建立茶基地650亩,年产值300万元……
开展“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
如今,面对新冠疫情对农业走出去的冲击,武汉农学会积极引导武汉农业走出去。学会在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优质农作物品种在朝鲜的应用示范、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示范基地(缅甸)等项目的基础上,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建设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立足自主创新,服务国内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