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嫦娥一号万里追月 承载中国人数千年梦想

发布日期:2007/10/24 0:00:00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图为数名专业人员在“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模型前交流。

 

  “嫦娥奔月”这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已整装待发,进入发射倒计时。今日,本报特派记者启程奔赴西昌卫星中心,将为晚报读者发回精彩的现场报道。
  “嫦娥”探月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继发射地球卫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据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将承担四项科学任务:
  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将搭载1台CCD立体相机和1个激光高度计。完成月面每个探测点(包括南北极的黑暗深坑)的海拔高度测量;
  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将用伽马/X射线谱仪探测月球上14种元素的分布。了解月球上分布着哪些资源,将来建月球基地时就可选择在资源富集的地区,通过开采月球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将搭载一台微波探测仪,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利用该仪器可估算出月球土壤厚度和月球上氦-3的总量及分布。氦-3是地球上极其稀少的可替代石油的能源;
  监测远至40万公里范围的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这些关键数据对今后深空探测器的环境防护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记者昨日了解到,“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进入西昌三号发射塔,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几天后,她将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梦想,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2005年10月,本报特派记者远赴酒泉,为苏州读者发回了“神舟6号”发射的精彩报道,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又将奔赴西昌,全程追踪“嫦娥一号”奔月盛况,敬请关注。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