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武汉中华奇石馆化石展馆开馆

发布日期:2009/4/19 15:31:54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日前武汉市投资3500万元修建的华中地区最大化石馆——武汉中华奇石馆化石展馆,5月1日起接纳市民参观。
    中华奇石馆位于汉阳区翠微路归元寺正对面,1993年开馆,馆藏各种观赏石和古生物化石数万件。由于原馆展厅面积有限,只能展出奇石3000余件。其收藏的80余种古生物化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2005年11月起,市政府投资3500万元,在该馆南侧扩建新馆。新馆展厅面积5600多平方米,分3层展出恐龙、猛犸象、铲齿象、孔子鸟、芦木等近5000件大小古生物化石,无一件复制品。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三叶虫,届时与市民见面。
    新馆试开放期间,中华奇石馆票价维持10元不变,学生集体参观半价优惠。
    一楼为综合展厅,展出猛犸象、铲齿象、剑齿虎、大唇犀、梅花鹿等全国各地出土的代表性古生物化石;二楼主题展区,分为“喧闹的海洋”、“恐龙世界”、“挑战天空”等三大主题,展示远古海洋生物、恐龙、植物等化石;三楼“兽类天国”主题展区,展示甘肃和政县出土的铲齿象、剑齿虎、和政羊、小羚羊、三趾马、长颈鹿等数百件兽类化石。
    这些远古不同时期的生物类群,有些延续至今,与我们人类一起,仍在共享这个生机蓬勃的星球,但更多的,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三叶虫
    化石展馆收藏年代最久远的古生物化石,是十几块三叶虫化石。从化石上看,最大的三叶虫长约15厘米,宽约8厘米,背壳呈椭圆形,纵向分为三部分,有如三片叶子,三叶虫因此而得名。
    据化石展馆专家王祥波介绍,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出现,5亿至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它们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足见其生命力顽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叶虫演化出很多种类,体长最长的可达70厘米,最短的仅2毫米。三叶虫肋部分为多节,但通常见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化石,其腹面的节肢化石极少见,目前全世界发现节肢化石的三叶虫,还不到20种。
  日食草料2吨:猛犸象
    看过美国动画片《冰河世纪》的人,一定会对那头高大威猛,浑身长满长毛的猛犸象曼尼喜爱有加。这种350万年前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美洲北部的长鼻动物,曾是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之一。然而,1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猛犸象全部灭绝。如今,市民们只能通过观赏巨大的猛犸象化石骨架,依稀看出当年这种“巨无霸”的凛凛威风。
    化石展馆一楼,展出了一具长7.5米,高3.4米的完整猛犸象化石骨架,仅一副弯曲的象牙,长达3.2米。由于体型太大,仅支撑其骨架的钢材,就用了近两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李奎推断,这头猛犸象活着的时候,应该有8米多长,体重十几吨,后腿直径40厘米左右。它每天要吃掉2吨多青草。
  脖长只有1米:远古长颈鹿
    在化石馆一楼展厅,展出了一头长颈鹿化石。这头长颈鹿生活在1000万年前的地球上,体型与现在非洲特有的长颈鹿相比,仿佛是长颈鹿家族中的“未成年人”,其脖子长度只有1米左右。而现在的长颈鹿,脖长可达3米多。古长颈鹿的背部高度和腿长,也不及现代长颈鹿。
    不过,远古长颈鹿虽然貌不惊人,却是现代长颈鹿的祖宗。据专家考证,长颈鹿的老家在亚洲。大约在1000多万年前,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生活的几种长颈鹿,就是当今长颈鹿的祖先。由于古长颈鹿是从古鹿中分化出来的,早期个头并不大,脖子也不是很长。后来,可能因为气候变冷,亚洲的草原和森林大大减少等原因,古长颈鹿南迁至非洲和南欧,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现在的模样。
  最短命的昆虫:蜉蝣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叹生命短暂,人类渺小。但古时候的蜉蝣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
    化石展馆3楼一面70平方米的化石墙上,展示了1.4亿年前的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这3种远古水生生物自然组合在一起的化石,出土于辽宁热河地区,又称“热河三宝”。其中体长约5厘米、宽约0.9厘米,有3条细长尾须的三尾拟蜉蝣,是远古一种典型的水生昆虫。据介绍,其幼虫生活在水中可达五六年,一旦变成成虫出水,就不再吃东西,因此寿命极短,一般只能存活几小时,故有“朝生暮死”之说。因此,蜉蝣化石大部分都是幼虫状态。
    令人大开眼界:恐龙家族
    化石展馆展出的十几种恐龙化石,令人大开眼界 。
    二楼“恐龙世界”展区,集中展示了5具完整的云南恐龙化石骨架,以及4窝恐龙蛋化石。这种恐龙体型较大,最大的一具长9米多,高3米多;最小的一具,长度也有5米多。
    在一楼展厅,有一件“盘龙”化石,堪称完美的“艺术品”。这种“龙”叫海龙,生活在距今2.3亿年前,是一种凶猛的水陆两栖动物,其化石前年在贵州独山县首次出土。化石馆展出的这条“海龙”,长5.2米,每一块骨头都清晰可见。不知何故,其死亡时盘成一个美丽的圆形。据了解,像这样100%完整,又非常具有美感的化石,在国内外非常罕见,属我国一类化石展品。
    一楼展厅还展示了一种模样古怪的恐龙——东北驰龙。这种恐龙生活在1.3亿年前,体长1米,两条腿很细,中间靠内的脚趾上,长着镰刀形的爪子,尾很长。最奇特的是,它从头到脚都长着松软的绒毛和原始羽毛。科学家认为,这是鸟类直接进化成恐龙的最好证据。
    树叶像张开的手指:远古银杏
    在化石馆二楼展区,展示了4种距今1.4亿年前的远古植物:芦木、苏铁、蕨类植物和银杏叶。其中银杏叶跟现在的形状大不一样,每片分成8至9裂,有点像双手并在一起张开手指的模样。芦木长得很像芦苇,但其实是一种小树。苏铁和蕨类植物跟现在几乎没什么两样,不过,这些远古蕨类曾经是恐龙的口粮。这些植物属于辽宁热河古生物群。
                                                 (来源:武汉晚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