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泛滥成害的水葫芦变废为宝?11月26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举行,见面会上,一篇有关“微波碱化预处理对水葫芦酶水解的影响规律”的论文引起了在场媒体的兴趣。由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岑可法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微波联合碱对水葫芦降解和糖化的影响规律,用水葫芦制取出燃料酒精、氢气和甲烷,为实现水葫芦的能源化利用和发展清洁可再生的生物新能源做出重要探索。
水葫芦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在中国南方19个省市的广大水域危害十分严重。水葫芦生长繁殖十分迅速,在适宜条件下每天可增加20%~30%的生物量,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阻碍排灌,危害水电设施等。例如浙江省水域面积共有6515平方公里,据保守估计至少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受到水葫芦不同程度的污染,富春江、钱塘江、衢江、京杭大运河等都受到水葫芦不同程度的污染,仅浙江全省潜在的鲜水葫芦量就高达7500万吨。如果能将水葫芦高效转化为生物酒精、氢气和甲烷等清洁燃料,实属变废变害为宝。
岑可法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研究表明, 水葫芦属于纤维素类生物质,但是与稻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相比,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含水率高达95%左右;二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三是根部富集了许多重金属等污染物。如何寻找高效廉价的方法使水葫芦降解成可利用的还原糖,是利用其发酵产酒精的关键步骤和技术难点。
这项研究发现,在微波联合碱作用下,水葫芦有机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再经过纤维素酶作用后水解生成了大量葡萄糖和木糖,这些糖进一步发酵可制取燃料酒精等清洁燃料。据专家透露,目前,利用水葫芦在0.5立方的中间试验装置已生产出合格的生物酒精、氢气和甲烷等,预计三至五年可利用水域边养殖场建成大型可应用的工厂化设备。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第32期的论文《微波碱化预处理对水葫芦酶水解的影响规律》中。
(来源:科技部信息中心)
科技期刊对媒体说:水葫芦可变害为宝
发布日期:2009/11/28 9:52:36 来源: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