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郭景智是贵州盘县板桥镇薛官屯村村支书。一场罕见的旱情致使薛官屯村2000多亩小麦颗粒无收,其中也包括郭景智家的半亩小麦。正当他和村民们一筹莫展时,盘县水利局送来的抽水设备和板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带来的早熟蔬菜种植技术,给他们的抗旱生产自救带来了新的希望。
郭景智介绍,半个月前,板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来到薛官屯村了解旱情后,指导当地农民把地里枯死的麦苗拔掉,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后,改种了300多亩小瓜、金豆、热白菜等成熟期在60天左右的早熟蔬菜。
“这里挨着乌都河,水源条件相对较好,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早熟蔬菜,增产增收效果好,能把旱灾的损失用科技手段找回来。”板桥镇党委副书记唐振说。
郭景智给记者算了笔账:“往年种一亩麦子,亩产400斤左右,能卖400多块钱;现在改种早熟蔬菜,亩产2000斤左右,能卖2000多块钱呢!”
薛官屯村过去一直以种小麦和水稻为主,村民们对于种早熟蔬菜没有经验,农技人员便手把手地将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他们教得可仔细了,比如一厢菜种多少颗合适,每厢菜之间应该有多宽,种菜的地不能用水泡,不干不湿才合适等等,有他们在,抗旱自救我们就有信心多了。”郭景智说。
记者见到板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章子林时,在薛官屯村连续工作了一周多的他正在地里指导农民种植早熟蔬菜,手上都是泥土,嘴唇干得发白。地膜覆盖技术是他们这次带来的一项重要种植技术。“通过覆盖地膜,可以有效保水、保温、保肥,能使蔬菜的成熟期提早一周左右,提前上市能卖更高的菜价,增加农民的收入。卖完这一季蔬菜还能正好赶上种水稻的时间,不耽误农民下一步的耕作。”
针对薛官屯村村民们在种植蔬菜中的一些误区,农技人员及时地进行了纠正。章子林介绍,村民们起初按照过去种玉米的方式来种蔬菜,把蔬菜种子种的太深。“种玉米时为了保土保墒,往往将种子种到地下4到5公分处,但蔬菜种子只能种下去1公分左右,因为种深了可能会把苗压死或者导致出苗很慢,这些都会影响种植效果。”
不止是贵州盘县,西南其他干旱地区也都在积极采取科技手段进行抗旱生产自救。在云南陆良县中枢镇四河社区鲁昌村千亩红提葡萄示范种植区内,该镇农科站技术员很早就在种植区内铺设了管道,采取滴灌技术定时给苗木浇水。
目前,该种植区内部分葡萄苗已发出新枝、长出嫩芽。技术员李石先介绍说,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措施,通过节水抗旱促生产,红提葡萄种植示范园一定能保住,也不会减产。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