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节选)

发布日期:2010/12/12 18:53:15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1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现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切实把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全民创新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体制机制,努力使武汉成为“两型”理论的发源地、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改革模式的输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探索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加快以青山区、阳逻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等为主体的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搞好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着力在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补偿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推进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加快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汉阳“六湖连通”、“清水入湖”、“两江四岸”生态江滩等一批重大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框架,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加快实施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新能源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用足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大胆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试点,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技术园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吸附功能和带动效应。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主体来自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构造高级形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好100项原始创新技术的攻关、10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100所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建设工程。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精英荟萃、机制灵活的“人才聚集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推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经验,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高标准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和“中华科技产业园”,着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实施企业优秀管理人才、青年英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现代都市农业人才、社会事业名人等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