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2010武汉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

发布日期:2011/2/4 10:28:5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哪些新闻事件深刻影响城市发展?哪些新闻人物深切感动江城百姓?由武汉市广播影视局、武汉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10武汉“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10年12月1日启动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投票。武汉新闻“双十”活动评委会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代表充分酝酿讨论,采用实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定评,产生2010年武汉十大新闻事件和十大新闻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将永远铭刻在“武汉2010”的年轮上。
    2010武汉十大新闻事件
    一、国家确认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2010年3月8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我市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功能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项批复与武汉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构成了城市新坐标,标志着武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一五”期间,武汉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500亿元三个台阶;财政收入跃上1000亿元平台;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万亿元。
  在迈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征程上,武汉将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东湖高新区出台系列“新政”
  2010年6月17日,酝酿已久的“东湖版”企业激励方案出台。方案中不仅包括了“中关村版”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还增加了绩效奖励、增值权奖励两项内容。这是东湖开发区在突破体制束缚方面 “先行先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东湖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系列“新政”相继出台。 5月29日,东湖高新区“扩容”,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21平方公里扩大到518平方公里,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提供更广阔的舞台;5月31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条例》完成网上公示,其中“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条款,体现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
  随着迪源光电成功试点股权激励、“武汉金融超市”顺利开业、“武汉未来科技城”奠基开工,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武汉顺利实施并结出第一批果实。2010年,武汉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三、武汉新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2010年12月25日,历时两年建设的武汉新港传来喜讯,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了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跨入亿吨级的港口。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建设武汉新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将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四市的港口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融港口、产业、综合交通为一体的巨型港口集群,并确立“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
  两年多来,武汉新港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投资强度不断加大:2010年实现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86.4%。通航领域不断拓展:先后开通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以及直达港、澳、台的不定期货运航线,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重要“门户”。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2010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量达65万标箱,实现了连年两位数增长。
    四、我市诞生首个千亿元产业
  2010年11月13日,武汉汽车产业年产值达到一千亿元,成为我市首个千亿元产业。年终结算,上升到了1200亿元。2010年,东风公司经营规模历史性跨越200万辆新台阶,产销规模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二位。
  武汉汽车产业的雄起,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成效的一个标志。2010年,我市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钢铁产业的产值分别超过800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向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远城区特色工业园区集聚;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以及升格为国家级的吴家山经济开发区领跑新型工业化,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远城区新型工业化也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创历史新高。
    五、91公里三环线“画圆”
  2010年岁末,三环线东段正式通车,标志着历时10余年建设的三环线终于“画圆”,成为我市首条全线通车的城市快速环线。
  在进入“高铁时代”、铁水公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武汉全面推进城市路网建设。2010年,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2号线、4号线加快建设步伐,3号线、6号线、8号线提前开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加紧建设;全长43.9公里的武汉大道建设进展顺利,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将建成“交通组织最便捷畅通、街道环境最整洁优美、绿化景观最大气完整、市政设施最完善齐备”的景观大道。
  对于有着5000多个工地、正进行着城建史上最大规模建设潮的武汉来说,市民在感受到交通拥堵的同时,也看到了美好的愿景。
    六、武汉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0年4月27日,我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武汉在环境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2010年,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总规模200亿元的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批准;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9.6%;中心城区40个湖泊基本实现截污,绿色消费模式全面推广。
    七、数字电视高清互动 同城同网便民利民
  继上一个年度武汉入围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试点城市,2010年 7月1日,国务院公布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武汉成为12个试点城市之一。这是数字武汉建设提速的重要标志。
  作为重要实施主体的武汉信产、广电、电信等部门积极承接两大国家战略。年初,武汉广电在中部地区率先开通高清互动电视平台,面向电视机、手机和电脑用户提供三网融合多项业务服务。年底,省市广电网络实现同城同网、节目互传。武汉数字电视网络用户扩大到260万户;广电、电信组建三网融合合资公司,开拓三网融合新业务。这些主动作为,开创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武汉模式”。
  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推进,武汉市民在享受更加丰富多彩资讯服务的同时,开始叩响数字化城市生活的大门。
    八、武汉农交所吸引10余省市挂牌
  2010年,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突破区域限制,吸引了来自湖南、云南、海南、深圳等10余省市和省内其他地市州的产品前来挂牌交易,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实现交易额20亿元,流转价格比上年提高近20%。
  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立足服务“三农”,在开展“长链条”、“一条龙”产权交易服务的同时,拓展业务辐射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更加注重体现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资金等领域开拓出一片为农服务的新天地。
    九、电视问政  考评行风
  2010年5月11日,49个政府部门和行业的负责人接受电视问政,就众多民生问题现场回答市民代表质询,引起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广泛关注,成为一段时间的全国舆论热点。
  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来规范政府行为是武汉民主政治建设的亮点。除了坚持多年开办《行风连线》节目外,2010年,市纪委等部门组织39位行评代表和30位群众代表,对53个部门开展政风行风测评,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市政协组织市、区两级政协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给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十、一批作品荣获全国大奖
  2010年10月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武汉地区两位作家和《芳草》刊发的3篇作品榜上有名;10月20日,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确定,6件武汉新闻作品获奖。此前,京剧《生活秀》、儿童剧《古丢丢》在广州喜捧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再次展示了汉派文化的魅力和实力。
  2010年,武汉国际性文化赛事空前活跃,国际杂技节、国际赛马节、IEF国际数字娱乐嘉年华先后上演;武汉文化产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年实现产值259亿元,占全市GDP的5.7%,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010武汉十大新闻人物
    一、信义兄弟 生死接力
  黄陂建筑商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10年春节前夕,为了赶在节前给家乡的民工发放工钱,孙水林迎风冒雪连夜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罹难。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来不及擦去伤心的泪水,弟弟孙东林主动接力,完成哥哥的遗愿,将33.6万元工钱如期发放到了60名乡亲的手中。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信守承诺、仁义当先的行动感动乡亲,感动社会。人们赞誉他们为“信义兄弟”。
  2010年9月,孙氏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民网“责任中国”评选委员会将他们评选为“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获奖理由是:他们为我们这个社会培植了一方道德沃土。
    二、科研将军 创新理论
    科研将军 马伟明
  2010年12月,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光荣当选“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成为全军唯一获此殊荣者。
  马伟明34 岁破格晋升教授,41 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他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创新研究,在国内外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率领创新团队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赢得喝彩。
  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重任,使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
    三、人民医生 患者救星
  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特别推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防治艾滋病专家桂希恩教授,称之为“一个很好的朋友”。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需要这样的医德。
  桂希恩,一个载入中国和世界艾滋病防治史的杰出人物。是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拉响我国防治艾滋战役警报;是他,带头消除歧视,与艾滋病患者同室而居,同桌而食;也是他,探索出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
  年逾古稀的桂希恩至今仍然奋战在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从2007年起,连续四年受邀陪同温家宝总理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桂希恩“人民医学家”光荣称号。
    四、农家织女 纺织明星
  24岁,很多女孩都还没想好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然而对武汉江南实业集团农民工胡丹来说,已经经历了许多辉煌。从公司级操作能手,到全省技能冠军,从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好成绩到荣获全国劳模,她在纺织值车岗位上8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三尺弄档里实现了人生价值。
  刚进车间时,胡丹半天都接不上一个线头,为了练技术,她主动拜师学艺,下了班也不走,一直练到晚上12点。后来食指都练肿了,掐出来的线头都带有血丝。短短一年,胡丹就夺得公司“操作能手”称号。
  2010年五一前夕,作为“80后”农民工代表,胡丹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劳模之一。
    五、最美城管 真情为民
  12年前,当了28年兵的杨维勋以正团职转业,成为一名普通城管队员,管理洪山区鲁磨路沿线。
  干了12年的城管,杨维勋执法中没有争执,没有暴力,只有劝导、教育和沟通。他本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平平凡凡,却没想到在55岁之时,突然被网友发掘和追捧,他的“坐骑”——一辆永久牌28式破自行车,成了网友口中的“最牛城管执法车”,他自己,更是被叫作“最美城管”。
  面对百姓的好评,杨维勋说,“我希望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地工作,但更希望每一件工作都能有益于百姓,都能让百姓感受服务型城管的形象”。
    六、贴心信访 为民解难
  2010年9月2日8时,原武汉市信访局接访处处长李正德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来到接访中心。就在他准备约谈信访群众代表时,突然一阵疼痛袭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
  李正德在信访岗位工作13年,协调信访问题1350多次,解决信访问题720余件,被群众称为“贴心人”。在他生命的最后24小时,有16个小时在工作。这正是他一心一意扑在信访工作上,真情实意为群众解难的缩影。
  李正德生前常说:“信访干部就是要迎着群众走、朝着困难上,尽心竭力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他以生命实践着诺言。
    七、根叔校长 亦师亦友
    根叔校长 李培根
  2010年6月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凭着他在该校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网上走红。
  李培根的致辞,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与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 “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等词汇频频出现。短短16分钟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7700多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
  “根叔”是怎样炼成的? “根叔”的回答简单而谦逊:“喜欢与学生面对面”。李培根把与学生交流放在教学和科研的同等地位。他常常实名登录网站,与学生共话人生。每学年都会举办三次“校长与学生面对面”的大型交流会,用心与学生进行对等的互动交流。
    八、城市史官 传承文化
  2010年岁末,以武汉城市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皮明庥文集》在汉首发。这部150万字的著作是他“发现武汉、记忆武汉”的心血结晶。
  年届八旬的皮明庥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却是地地道道的武汉通。他在武汉生活60年,一直研究武汉,为武汉写史,先后出版了《武汉百年史话》、《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高山流水·知音江城》、《武汉——历史文化名城》、《武汉通史》(十卷本)等学术著作40多部,总计1200多万字,构成了一幅全景式武汉历史长卷。
    九、支教玫瑰 志愿楷模
  2010年暑假,“90后”武汉大学学生赵小亭收拾行装,来到贫穷的贵州苗岭支教,用她甜甜的微笑播撒美丽的种子,用她火热的青春散发生命的芬芳。
  这是赵小亭的第二次支教。她说,她的最大心愿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们做一个好榜样。遗憾的是在和同学们到附近乡村进行社会调查途中,她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遇难。
  7月27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追授赵小亭“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十、新洲嫂娘 大爱无痕
  “长嫂为母”。在传统戏剧中,包公与嫂娘的故事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今天,在新洲区,有一位名叫周述银的嫂子,照料残疾小叔子整整24年。这份沉甸甸的母爱,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周述银从恩施山区嫁到新洲的那年,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三个残疾小叔子。为此,她哭过、悔过,但人性的善良和质朴,让她选择了坚守。从此,她不仅肩负着家庭主妇的责任,更是不离不弃地照料着小叔子,对于四肢严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二叔子,她甚至要日复一日地抱着他上厕所。
  周述银用她20多年的坚守,写成了一个女人的大爱。她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嫂娘”。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