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我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同志逝世

发布日期:2011/2/28 10:28:13      来源:本网综合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24年12月25日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技术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建立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为保证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的正确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决定性的重大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他在从事科技工作5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以技术决策、领导艺术、科学作风等为内涵的科技思想,是我国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潘垣院士深情回忆朱光亚
    “朱院士不但是我的老同事、老领导,也亲自签批过我的项目。”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回忆说,1958年初识后,他们的生命中有多次交集。回忆起这位老领导,潘垣院士感慨不已。
    “印象最深是工作认真”
    潘垣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他回忆说,自己初识朱光亚是在1958年,当时他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二机部401所)受控核聚变研究室任工程师,朱光亚在第二研究室做副主任。
    但两人真正打交道是在1971年,当时潘垣已经调到了508所,而朱光亚则去了国防科委担任副主任。“当时我们在做一个核聚变研究的规划,我所做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HL—1)’需要向国防科委汇报,当时听汇报的就是朱院士。”潘垣搬出一份资料,上面写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赫然在列,签批者就是朱光亚。
    谈起朱光亚院士,潘垣院士表示:“当时我才37岁,他是我领导的领导。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听汇报时,朱光亚提了很多问题。会后,又要求潘垣提交更加详细的材料,摸清当时国际核工业方面的现状和我国从事核研究的实力等情况。为此,潘垣留在国防科委做了一个多月的研究,提交了一份内容十分详实的报告。在看了报告和进行了大量调研后,朱光亚才将该项目批下来。
    1982年,朱光亚亲自到所里视察项目进展,潘垣又专门给朱光亚汇报了这一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