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自然科学

人工放流能拯救中华鲟吗?

发布日期:2021/5/26 10:39:1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30余年共放流700多万尾 连续4年未监测到自然产卵



自然繁殖中断

      2020年的秋季监测无功而返。实际上,从2017年到2020年,连续多年,那绿豆大小的卵,再没有出现过。
      中华鲟,1989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已极度濒危。
      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出生,在海洋中度过生命的大部分时光。但繁殖启动的信号来临时,它们就会像被什么指引着一般,准确地找到长江口,溯河洄游三千公里,回到他们的出生之地,抵达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宜宾—屏山)河段产卵繁殖。
      上世纪70年代,每年洄游到长江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达2000余尾。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截流后不久,每年到达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中华鲟繁殖亲鱼数量:2009—2012年间,下降至100余尾,2013年以后进一步下降至100尾以下,2017—2019年洄游群体的数量仅有约20尾。
      危起伟分析了中华鲟种群下降至此的原因: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它们丧失了曾经分布在葛洲坝上游的产卵场。长江上多个水电工程蓄水运行形成的滞温效应,使得中华鲟繁殖季节水温升高,进一步压缩了它们自然繁殖的时间窗口。再加上捕捞、航运和污染等多重因素,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人工增殖放流存争议
      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它们回到长江,让它们补充野外种群。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但中华鲟资源增殖“收效甚微”。质疑声一直存在:放流真的有用吗?放流的中华鲟去哪了?
      2014年以后,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了中华鲟放流标记追踪工作。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 73%的放流中华鲟,在放流后能够到达出海口。中华鲟研究所姜伟博士姜伟观察到,很多淡水鱼被放流后,会向长江上游游动。但中华鲟的目的地则非常清晰——去下游,去海洋。这也意味着,人工养殖并没有磨灭掉中华鲟的本能。中华鲟需要10年甚至15年才会性成熟。那么,它们有没有遵循本能,曾回到过长江产卵?
      这一点确实难以说清。姜伟说,2009年之后,对野生中华鲟的科研捕捞已被禁止。时间太长,中华鲟身上的一些短期标记就遗失了;能长时间维持的标记,又必须打捞后才能确认。
保护进程要跟灭绝速度赛跑
      过去的放流,不是没用,而是放得不够多、不够规范。应该制定完善的中华鲟增殖放流和资源修复计划。
      危起伟对放流进行过详细分析。过去30多年,共放流了700余万尾中华鲟。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放流的是还没有开口摄食的小鱼。这些鱼太容易死亡,其实是不适宜人工放流的规格。30多年,真正“有效”的放流群体,其实是137.21万尾已经越过了死亡高峰期的稚鱼和幼鱼。
      这样算下来,每年中华鲟放流量实际平均不到4万尾,较国外同类放流规格数量上差了十倍甚至百倍。
      危起伟计算道,根据现在中华鲟需要补充的数量倒推,一年要放流的中华鲟量应达到300万尾。“那就是千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入。”
      资金怎么来,放流怎么更科学,都是棘手的问题。
      危起伟认为,应该制定完善的中华鲟增殖放流和资源修复计划,比如,针对现有保种资源的资源共享与繁育利用计划,基于保种群体的遗传管理和科学繁育搭配计划,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的野化训练计划,增殖放流规格、规模和地点的科学规划和放流效果监测评估计划……而且,还要建立增殖放流保障机制,解决中华鲟增殖放流中的经费需求和运行管理问题。
      保护的进程,必须跟灭绝的速度赛跑,要行动。行动,才能给中华鲟的命运,拼出一个转机。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