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人才缺乏,科普读物科学性谁来保证

发布日期:2013/1/25 9:45:21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      作者:wangjing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1月18日,2013科普惠农特色年货供应会在太原市煤炭博物馆开幕。本届供应会以传统特色为主题,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和“年味儿”,上万种实用商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图为太原市民在科普惠农特色年货供应会上选购图书。新华社发    主持人:姜晨怡(科技日报记者)

    嘉 宾:刘嘉麒(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郭曰方(高级编辑、著名科普作家)

    最近,一本科普丛书被炒得沸沸扬扬,不是因为它写的好,而是其中出现了不少的科学性错误,让读者产生困扰。科普出版物,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是吗?在科学家看来,科普应该给读者一个准确的结论和概念,这需要科普工作者有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而这与“人”密切相关。真正从事科普的人太少,这让人忧心重重,事实上,科研工作者应该都有责任从事科普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普人才成为一个难题,谁来做,怎么做,又有谁来保障科普工作者的利益呢?新的社会形势下,什么样的科普出版能满足读者需求?成功的出版物又是怎样运作的呢?在中国科协最近举行的第20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在科学面前是不能够不懂装懂或者哗众取宠”

    主持人: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一套科普丛书出现了很多科学性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这种情况如何避免?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如何保证?

    刘嘉麒:我的理解,在科普对科学的论述方面应该是准确的、成熟的。科普跟科研还不完全一样,科研是需要探索、需要创新,但科普往往是把已经研究好了的科学知识准确地、成熟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应该有一个非常准确的结论和概念,而不是是是而非,更不能是模棱两可,更不能是错误的。作为科普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科学面前是不能够不懂装懂或者哗众取宠。科普工作的错误往往就出在,他不懂也懂一点,把不懂的部分也当成自己懂了,这说明有个科学态度的问题。

    现在有的年轻人有热情,也有积极性,他们积极从事科普创作,这个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科学这方面把握的尺度是有问题的,或者有些地方出了错误。如果是研究生参与写书,那么学生的错误,老师也有责任,必须对他们更严格一点,对科学的态度更严肃一些。不管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学生或者我们周围的同事,如果要从事这方面工作,一定要准确、认真地做这项工作。

    主持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科普是否要加入一些新媒体的元素?在市场化的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科普出版物的运作情况是怎样的?

    刘嘉麒:国外出的比较好的书倒是不少,他们具体是怎么搞的,可能和这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有关系。我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里讲,它们老百姓里至少有16%的人每年买一本科普的书,咱们国家1%都够呛。从它们出的书来看,一是内容比较好,二是形式比较好。另外,科普也不光是书的形式,现在科普的形式太多了,影视、动漫等等,得往一些新的形式上发展才行。

    郭曰方:现在可以看出,科普图书市场真正原创性、创新性的科普作品也非常少,凤毛麟角,我们的著作、科普文章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真正受青少年、受广大受众欢迎的科普著作或者影视作品不多,不能说没有。

    我们科普喊了很多年,写的都是那种科技知识的解释,从内容到选题上也是重复的,你到图书城看看,书架上不同的书名,但内容上大同小异。我去西单图书城看过,多为互相编撰的书,而不是作者通过独立思考消化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科普著作当中、科普文章当中这些年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够,仅限于传播科学知识,而对于科技精神、科技价值观、科研道德、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比较少,其实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怎么能够把科学知识,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原创性的科普作品,这是摆在科普作家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我们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或者好作品比较少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组织能够解决的,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都来重视。

    “科普不但不算作成果,而且还可能有副作用”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理解,科普出版并不是一个热门的出版领域。那么现在从事科普这方面写作的作者队伍情况如何?科研工作者们对从事科普出版又是一个什么态度?

    刘嘉麒:科普是一个公益性的事情,任何想通过科普追求利润或者其他,可能就把科普这件事变质、变味了,往往在急功近利这方面,或者追求非公益性目的这方面就会出问题。做科普工作应该是一种奉献,应该是作为公益性的来考虑,而不应该在这方面追求什么利润、报酬或者其他的,这样就有可能把科普工作做不到位。

    科普工作的问题,我觉得首先是人才不够,现在真正从事科普的人太少,按道理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从事科普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科研的压力,拿不出时间和精力从事科普。如果搞科研的人不从事科普,不搞科学的人去搞科普,往往在科学性方面把握不准,所以这里是个矛盾,这件事情也需要我们将来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一些重视。国家尽管有《科普法》,但是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能鼓励科学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

    虽然现在国家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坦率讲,现在的科普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目当中的地位是没有我们年轻时那样的重要。我记得进行民意调查的时候,去年最好的一个结果好像是排在第七位,现在好像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在前十都找不着了。我年轻的时候想成为科学家是第一位的,科学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追求的。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建国的大政方针,还是得重视科学,还得要有这方面的人才才行。

    主持人:现在是价值多元的时代,年轻人有他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的科普又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怎么引导年轻人去热爱科普创作,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刘嘉麒:科普这件事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年轻人比较忙,也做不了。更重要的还是导向问题和政策问题。科普不但不算作成果,而且还可能有副作用,有人会说这个人可能搞科研不行才搞科普去,属于不务正业了。也就这两年还稍微把部分科普成果放到科技进步奖参评,但是数量太少,没有具体措施不行。现在不管是年轻人也好,成年人也好,想他们能够热心搞科普,还得有相应的政策,至少别起副作用。

    郭曰方:现在真正从事科普报道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尤其是科学院的年轻科学家,因为他本身的科研任务很重,这可以理解,他们要完成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所以他的整个兴趣全部放在比较硬的指标上去了,很难把他的一部分精力放到科普工作上。如果哪一个同事在科普上多做一些工作,可能会引起导师甚至周围同事的议论,说这个人不务正业,你看他自己的科研工作没好好搞,整天写科普文章、发表科普文章、从事科普活动,会有这样一些议论,所以我们的年轻科普作家太少。同时,又有很多人从事这个工作又不懂科学,写出的文章就很难有科学性,就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这些科普作家,他们有的有科研背景,有的是文科转过来从事科研工作。

    “把科普教育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

    主持人:对于提高科普出版的水平,或者说是怎样加强科普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郭曰方:我们有关的政府和机构包括有关单位领导,应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现在缺乏有力的措施。我提几点建议,一是根据每个出版社自身的特点,能够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出版规划,因为每个出版社的任务是不一样的,要有自己的特点,能够在一两年之内能够推出一批科普精品,这是一点建议。二是还是要加强科普出版队伍的建设,包括我们从事科普报道的科普科技新闻工作的记者,出版社的编审人员,要选拔或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型或较高水平的科普创作队伍。这里我特别讲到,我们能不能对那些在科技报道上有突出贡献的编审人员、记者或者是科普作家给予重奖,现在我们国家的这种奖励也有,但是力度不够。另外建议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已经在有些单位试点了,把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活动或者科普创作的成绩纳入研究所考核评估的体系当中,这个很有必要。同时还要把他科普工作的成绩纳入提升职称、晋升的条件,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不可以考虑设立科普专业,不一定很多,培养这样的人才。三是今后应该把科普教育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上级主管部门对科普出版单位在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奖惩分明,定期对业绩突出的出版单位给予重奖。四是在中国科协或各个省市设立科普创作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或者对民生有重要价值的科普活动或者科普作品,有些省已经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五是鼓励在科普教育和科普出版方面表现形式上的一种新探索,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大力发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动漫影视作品。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的科普活动,我们的封建迷信盛行很多跟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对封建迷信比城市严重得多,要加重对农村的科普活动,特别是科普作家应该多创作繁荣农业题材的科普作品,用科学健康文明的先进观念去占领农村这个阵地。七是各类媒体都应该开辟专栏,把科普教育和科普内容作为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八是国家在政策上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支持科普公益事业,定期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在媒体上张榜公布进行表彰甚至给予奖励,他们不在乎物质奖励,更多的在乎荣誉,所以我们想对企业这块也应该给予鼓励。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