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从北斗组网到5G商用,从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到层出不穷的“无人”“共享”……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依托科技创新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江城风华正茂,武汉科技正在担负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历史使命。
武汉未来科技城全景图
武汉科技创新提供“典型案例”
197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召开的武汉市科学技术大会,对于拨乱反正,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科技争当“排头兵”“试验田”,从摸着石头到勇闯深水区,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典型案例”。
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和“国之重器”在汉诞生落地。1977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拉制出我国第一根通信用光纤,完成了第一个光传输系统,有多项电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武汉光通信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79年研制成功原制疫苗、佐剂疫苗、浓缩疫苗和浓缩佐剂疫苗4种新型疫苗,随后研发出一系列狂犬病疫苗剂型、血源性乙肝疫苗,2021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投产应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细胞核连续移植的技术,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在汉诞生。经过30余年的艰苦努力,中科院院士裘法祖应用“人体胆红素钙结石成因研究”的理论,世界首创体外培育牛黄在汉问世并实现产业化,199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继“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后,全球最大精密重力测量中心落户华中科技大学。继2002年11月武汉获批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2007年6月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后,国家存储器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于2016年陆续落户武汉。
1988年,在租借的卓刀泉一栋“小红楼”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挂牌办公;1991年5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建立的全国第二个新技术开发区;1995年6月,管委会迁至珞喻路546号办公,之后的10余年里,借助“托管”这一开全国先河的突破性制度安排,光谷几经东进南扩,成为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高新区。
从一束“光”开始,光谷目前已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及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并生长出10万企业主体,今年一季度,东湖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91亿元,同比增长87.9%,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华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在进行工作
重大创新改革武汉从不缺席
6月9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并现场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武创院院长,此次遴选武创院院长坚持标准不降低,不降格以求,不设置终止时间,直到院长、副院长选到合适人选为止。
武汉这一大胆的创新重举只为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造创富生态,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武创院致力于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要素资源集成,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通道,打造人才、技术、资本“蓄水池”,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创新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李德仁、邵新宇、王焰新、潘垣、叶朝辉、陈孝平、王永良、龚健雅、谢先启、李长明等知名院士专家,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中心秘书长朱乙都对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寄予厚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时代“三步走”战略。同时,在科技创新中确立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一直都有“武汉贡献”,重大创新改革武汉从不缺席。
1993年2月,武汉市被列为全国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10年1月武汉获批科技部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201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京津冀、武汉等8个区域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1984年11月,“武汉技术市场”作为国内第一家技术市场挂牌成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为“武汉技术市场”题名。1995年10月,武汉技术交易所建成开业并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试点技术交易所。
2014年11月,科技部批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在汉成立及新建10个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2017年8月,开全国之先河率先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
2007年7月,武汉被科技部、中国保监会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地区。2012年3月,被科技部等5部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2015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局等相关部委批复,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6年4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中国银监会、科技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列为全国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
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智能化车间在全速运转
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武汉正担负着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武汉坚持创新第一动力,紧紧咬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建设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加快形成高品质创新生态、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主体,并不断涌现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新创举、新作为。
3月29日,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为未来五年武汉科技创新工作指明十个主攻方向,不仅描绘了美好蓝图,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武汉一步不停歇,争分夺秒。武汉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
6月10日上午,湖北东湖科学城及重大科技项目在武汉集中开工,包括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以及项目配套的科学服务中心和周边路网。标志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支撑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推进科技创新,不为一事谋、一时谋,武汉把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一系列新行动实施,除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还公布首批“卡脖子”技术攻关,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实施武汉英才“拔节行动”“学子留汉工程”“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武汉正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国家、省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创新体系,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投入科技研发、高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高层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武汉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四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打造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