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公告栏

市科协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事项目及进展情况公示(11月)

发布日期:2021/11/19 13:03:45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市科协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事项目及进展情况公示(11月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进措施及工作目标

领办责任人

完成时限

项目进展

备注

1

建设院士领衔命名科普工作室

按照“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联合相关单位探索建立院士科普工作室4家,建立完善院士参与科普活动机制,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不少于40场次,惠及民众1000万人次以上。

陈光勇

2021年10月

1、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成立了全国首创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等4家院士科普工作室。
2、制定印发了《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完善院士参与科普活动机制。
3、依托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科普五进”活动,加强科普创作及科普宣传。已开展活动44场,惠及民众达1194.9万人次。

已完成

2

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

加强科普资源整合,菜单式列出科普服务内容清单,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全年活动不少于100场次。

郑华

2021年11月

1、根据《关于进一步实施武汉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共建机制的意见》,面向全市各区征集学校科普报告需求,拟定了工作计划安排。
2、参与了秦顺全院士走进武汉三中等部分“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报告会,并与院士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就活动开展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交谈探讨。
3、组织武汉科学家科普团专家走进武汉市各区中小学举办“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报告101场,举办武汉科学家科普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1场,11400余名师生共同聚焦生态环保、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和社交礼仪等社会热点话题,为武汉市广大青少年提供与科学家零距离交流对话的平台。

已完成

3

进一步健全完善非预约观众服务工作机制

结合工作实际,完善服务非预约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残疾人观众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工作规范和处理流程。在领票处保留人工窗口,设置敬老服务岗。加大对武汉科技馆实行实名预约制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观众增强提前预约意识。

张若光

2021年10月

1、指导武汉科技馆制定并实施《武汉科技馆老年观众、残疾观众等接待规范及流程》,进一步规范非预约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残疾人观众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
2、指导武汉科技馆在领票处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设置“助老服务岗”。不能使用智能手机预约的60岁以上观众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观众,可以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领票处“助老服务岗”人工窗口处免费领票入馆。
3、灵活采用发布公告、循环广播提示、公示预约操作流程、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观众通过武汉科技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文旅码提前进行参观预约,观众提前预约意识有效增强,已形成实名预约常态化机制。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武汉科技馆未再收到双评议、城市留言板和市长热线渠道反馈的老年观众、残疾人观众等特殊困难人群预约入馆问题,人工服务窗口已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观众27433人次。

已完成

4

支持科协组织开展产学融合活动

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助力计划项目,统筹年度产学融合重点活动,计划支持科协组织开展产学融合活动10场以上。

熊少明

2021年10月

1、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以指导实施创新驱动助力计划为牵引,推动企事业科协积极组织开展产学融合活动,加强企业与学术界的交流。召开推进会、座谈会,与企事业单位面对面交流座谈,听取企事业科协代表的意见与建议,为企事业科协代表答疑解惑并给予指导,鼓励调动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融合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重点指导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农科院等企事业单位10场产学融合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对接科技专家及团队,搭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服务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3、通过举办系列论坛活动,重点突出产学融合,延伸服务链条,着力构建服务地方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打造有实效、有示范带动作用、可持续的品牌特色活动,进一步为产学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已完成

5

开展综治联系点服务

深入青山区钢花村街开展调研走访,全年不少于2次,了解掌握综治联系点平安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实际需求;协助钢花村街南苑社区帮教示范点组织开展反邪教宣传,协调科普大篷车进社区不少于1次;结合老旧改造,推进南苑社区星级科普特色社区创建。

张玲

2021年10月

1、深入开展调研走访。赴青山区钢花村街开展调研走访3次,平均每季度实地走访1次,日常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接并了解掌握街道相关情况。
2、支持开展科普宣传。结合“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与青山区科协共同指导钢花村街积极参与全区的科普日活动,并协调科普大篷车走进街道、社区,组织开展反诈骗、反邪教科普宣传活动。
3、指导开展科普创建。会同青山区科协加强对街道科普工作的指导,钢花村街南苑社区现已成功创建成为2021年武汉市三星级科普特色社区。

已完成

6

做好下沉服务社区工作

充分发挥科协在全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协助对口社区开展小区治理攻坚提升。积极开展疫情常态化防控、清洁家园活动,组织开展社区科普、科普图书赠送、科技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社区”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观武汉科技馆。

马华

2021年11月

常态化抓好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针对下沉社区需求,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主动对接社区需要,积极参与社区联席会,联合举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抗疫、科普讲座、“清洁家园”、“圆梦微心愿”等活动,直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8月3日实施精准防控以来,市科协系统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下沉社区支援核酸检测,认真做好核酸检测点秩序维持、信息录入、扫码测温等工作,累计下沉250余人次,协助完成核酸采样近1.1万人次,抗疫工作获得江汉区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已完成

7

江城科普快车

在轻轨1号、地铁2号线运行“江城科普快车”,选取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3期以上,开通科普知识有奖问答。

彭竹春

2021年10月

根据年度江城科普快车建设项目安排,围绕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喜迎建党百年  畅享博物未来”、“创新百年科技  点亮幸福生活”、“江城狙击德尔塔”等为主题,在轻轨1号、地铁2号线运行了3期江城科普快车“文博”专列、“中国科技科普成就”专列、“德尔塔毒株”防疫专列,开通了科普知识有奖问答,500万余人次感受体验江城科普快车。

已完成

8

服务企业建设高端创新工作平台

支持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专家及团队,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平台,择优认定20家专家科创工作站。

刘飞

2021年10月

1、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听取各区科协、科技型企业科协的意见与建议,详细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和发展诉求,起草了《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开展2021年“武汉市科创工作站”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及团队。
2、积极推动各区科协、各企事业科协组织2021年度专家科创工作站建站及申报;通过逐级推荐、组织专家评审,从46家申报单位中择优认定了20家单位设立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柔性引进了21位行业专家及60余位行业高端人才。
3、编写《专家科创工作站重点工作提示》,持续指导建站单位依托专家站更加规范地开展决策咨询服务、联合技术公关、创新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联系服务建站单位,增强专家的荣誉感和企业的使命感,逐步打通创新资源共享渠道,提升专家站建设工作的质效。

已完成

9

2021年武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

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紧贴群众需求,组织全市各区开展100余场次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吴宇明

2021年10月

1、学习其他活动组织形式,着手谋划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
2、拟定2021年武汉市暨江岸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工作方案,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我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工作,印发《市科协等10部门关于举办2021年武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组织全市各区及有关单位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
3、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全国科普日活动100余场次。9月17日上午在科技馆举办2021年武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主场活动关注量超48万人次。

已完成

10

开展服务民生社区“共联共享共建共促”系列活动

结合民生社区需求,与民生社区联合开展至少1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1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1次“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为民生社区党员讲授1次党课,捐赠1批党史及科普读物,邀请民生社区党员群众参观“庆祝建党100周年武汉科技成就科普展”,推动双方共联共享共建共促。

刘青

2021年10月

1、联合民生社区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武汉科技馆参赛团队荣获一等奖;联合民生社区开展10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社区党员讲廉政党课《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组织党员前往民生社区开展“爱国卫生 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1次;组织向民生社区捐赠党史及科普读物42本/册;邀请民生社区党员群众参观“创新百年科技 点亮幸福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武汉科技成就科普展”1次;在“七一”和中秋节期间,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慰问民生社区困难群众共2次;安排党员下沉社区做好疫情防控、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累计达400余人次。
2、与民生社区积极探索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难题共解、发展共促的基层党建格局,形成结对共建机制。

已完成

11

科普大篷车巡展进集聚区

按照集聚区党建需求,全年组织科普大篷车进集聚区进行科普巡展不少于10场,将科学知识送到集聚区的学校、社区、楼宇等场地,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品味。

吴建国

2021年11月

1、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江汉创谷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集聚区、武昌滨江高端商务集聚区、江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江汉武汉金融街金融发展集聚区、江汉武商商圈时尚消费集聚区、武昌华中金融城服务业集聚区、武昌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东西湖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环东湖绿道文旅休闲集聚区、江岸长江左岸创意设计集聚区、武汉创意天地集聚区等11个集聚区开展专项巡展活动共11场,巡展范围包括集聚区的楼宇、广场等场所,行程达237.2公里,累计惠及市民3421人次。
2、在学习强国、大武汉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宣传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不断提升科普大篷车品牌效益和影响力。
3、将“进集聚区”纳入科普大篷车巡展范围,形成科普大篷车“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集聚区)巡展常态化机制。

已完成

12

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

充分发挥武汉高校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科普志愿服务队伍,计划招募和培训高校科普志愿者1200人次,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9600小时,打造一支高效、专业、青春、活力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严锦慧

2021年11月

1、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定期招募和培训科普志愿者,召开工作例会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指导和工作安排,为观众提供科学普及、文明引导、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自项目实施以来,武汉科技馆累计招募和培训科普志愿者1286人次,为观众提供科普志愿服务10288小时。
2、持续深化与武汉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合作,积极探索疫情期间高校科普志愿者到馆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普志愿者招募培训长效机制。

已完成

13

举办科技企业政策宣讲会

开展政策宣讲会,组织服务的科技企业,开展一次政策宣讲会,就科技企业税收政策、技术合同登记政策、所得税减免政策等进行宣讲,使科技企业熟悉利用相关政策,获得税收优惠,同时提升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刘斌

2021年11月

1、调研企业情况。到长江勘测设计院、供电设计院等企业了解技术合同登记等科技政策推广情况。
2、到企业进行面对面宣讲。到武汉探海科技、中软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电子时代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测设计院、湖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面对面科技政策宣讲。
3、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 科技政策进企业”宣讲培训,在现场为武汉城投集团、中船重工第712研究所、武汉供电设计院、武锅阀门等五十家公司的六十余位代表就技术合同登记、科技财税政策等进行宣讲授课。获得现场企业一致好评,并在培训结束后对科技政策进行进一步咨询。

已完成

14

开展校企合作

搭建校企桥梁,同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相关需求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开展一次高校调研活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史萍

2021年11月

1、调研企业情况。走访了武汉人福药业有限公司、武汉微实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企业科研情况,在企业中宣传TRIZ创新方法。
2、联合院校。走访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推动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同企业合作,推广创新方法。
3、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以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优秀学生为主体,组建创新方法志愿服务队。依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教学进企业活动,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服务科技企业三十余家,开展创新方法宣传普及教育二十余次。

已完成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