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以来,为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行动,进一步深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市、区共选派120名联络员,覆盖武汉地区重点高校院所和各区产业园区(孵化器)、重点企业,当好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院士专家“服务员”,形成常态化互动机制,推进名校、名企、名城强强联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为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在行动”,报道联络员们的所思所做,目的在于营造拼搏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提高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效果。
2021年3月,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会上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进行了现场签约,OLED显示喷墨打印装备——华中科技大学与TCL科技集团、武汉华星光电签约。这个项目的背后,活跃着一批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2020年12月,随着新的工作安排,武娜和李铭成为搭档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在那里扎根,开启新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武娜、李铭(左一和左二)
没有一点东西都不敢出手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总是在脑中浮现,而挫败也让武娜和李铭显得有点疲惫。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名校,其本身的成果转化,项目研究都是非常顶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该校的成果落地方向和渠道有了较好的模式。自身的项目研究承接加上学校的资源使得华科的成果转化有了既定的轨道。武娜和李铭的加入,就要开拓出自己的路径。
“第一步就是获取他们的信任。”武娜介绍,到学校后,他们联系了很多老师,敲定拜访时间,多数老师都比较热情,但也有遭到过拒绝。
精准介入 鼎力相助
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新型OLED显示喷墨打印装备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尹周平教授团队技术积累展开研究,该研究团队已在喷印制造领域深耕多年,掌握了核心的显示喷印制造工艺、图案化控制、阵列化喷头控制、精密检测与系统集成技术,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池,与TCL集团合作,所开发喷印装备已通过试用、工艺验证阶段,进入了客户现场实际应用。武娜和李铭与陈建魁教授联系后,发现这个项目正在做校内成果转化手续,小组就把它当做重点项目进行跟进。
团队的主要负责人陈建魁介绍,该项目做了一个专利池,将华中大相关知识产权作价2000万向TCL集团转化,因为作价投资,当时成立了一个公司,这就需要融资。
武娜介绍,得知项目要求融资后,小组成员分别开始寻找投融资机构,先后介绍了产投集团、光谷金控、同鑫资本等投融资机构。为了让双方更加了解,并吸引更多机构,小组成员组织投融资对接会,重点推介,更是把这个项目推介到武汉科技创新大会,促成该项目现场签约。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市委书记郭元强、市长程用文先后赴国创中心调研新型显示喷印装备。目前,该项目已落地在东湖开发区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已投入和在建清洁厂房共计约5000平米,另外,2022年1月,公司已获社会资本投资6000万元,项目产业化进展顺利,预计3年内可实现产值2亿元。
服务送到“手”
“事后的运营我们一直也在做。”据李铭介绍,工作中他发现很多老师有很好的项目,但是迟迟没有落地转化,也是因为对政策不了解。
作为学校老师,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的研究是老师们的主要工作,他们致力于搞清楚研究的原理,关注研究进展,希望做出实际成果服务于社会,这也导致政府及相关单位给予的政策关注不及时、不全面。
“作为武汉市科技局的一份子,我们刚好有优势获取政策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为联络员工作提供优势和保障。”武娜告诉记者。
“刚派驻学校的时候正值年底,加上疫情原因,我们在线上联系更加频繁,电话、微信提供实时服务,让大家的关系更像朋友。”李铭介绍,其实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有差异化的,所以线上线下对接会同步进行,为老师及企业、投融资机构牵线搭桥,是联络员小组工作的重心。“不断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是成果转化的政策、知识产权,甚至包括作价投资,还有沟通技巧都是联络员小组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不同领域的项目时,能够更好的理解,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促成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