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从康,武汉出版社科技与少儿出版中心副主任,多年来致力于自然科普推广,观察、记录武汉市野生鸟类300多种,野生植物1200多种,策划、编辑、出版本土原创科普丛书《江城科普读库》,目前已出版《身边的鸟》《身边的草木》等8种,获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
自然科普达人刘从康。
一身牛仔服,一副虬髯须,52岁的刘从康外貌粗犷,却是个心思细腻的科普工作者。他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古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本有机会留校,他却选择走出校园,与城市动植物打交道,与文字打交道。同事评价:治学严谨的刘从康,对野生动植物尤其是《诗经》中植物的考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多年来,刘从康致力于自然科普推广,他认为,从事这份工作就要“脚踏实地”了解生活,了解身处的大自然。上下班途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外出散步途中,刘从康都会观察并记录身边的野生动植物,如今,他已观察、记录武汉市野生鸟类300多种,野生植物1200多种。《诗经》提到130多种野生植物,他在武汉找到并记录了110多种。
01 他画出身边野生植物的形态和周围环境
城市中的自然科普工作者刘从康。
“东门之墠(shàn),茹藘(l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中的这首《东门之墠》意境优美,深受诗词爱好者的喜爱。可大家知道生长在东门附近山坡之上的“茹藘”是一种什么植物吗?
武汉出版社科技与少儿出版中心副主任刘从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茹藘’现在又叫‘茜草’,古代用它来做红色染料,《夜宴》中章子怡穿的茜红色华服,古时候就是用茜草来染色的。”2019年,刘从康在府河河堤上首次发现了一株茜草,欣喜之下又沿河岸寻找了好几百米,却再无发现。
“茜草很好识别,四片轮生小叶子,茎、叶柄有小刺,”爱好自然科普的刘从康脑子里有一本《植物志》,此后的三年里,他又在武汉四中旁、楚河边的小公园里,甚至他办公楼的楼下数次发现了茜草的身影,“原来它生活在城市里很多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你对它没有爱,它就躲起来不见你。”
“车前草在古代可以作为野菜,中医认为它的种子有明目功能,《诗经》中有一篇《芣苢fú yǐ》说的就是它。”“《诗经·采薇》中的‘薇’,指的是野豌豆,你看到开了花的野豌豆之后,就知道女孩子取名含‘薇’有多美了。”《诗经》中提到了130多种野生植物,喜爱传统文化的刘从康在武汉发现并记录了110多种。他的记录方式,除了标注发现的时间、地点、名称外,还会配上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亲手画下它们的形态和周围环境。
02 《诗经》中一种植物可能有好几种名称
刘从康喜欢观察并用画笔记录武汉野生动植物。
刘从康说,诗经动植物在古时属于“名物学”,所谓“名物学”就是考证诗里“名”和“物”的关系。诗经里的篇章出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广泛存在“一物多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
他解释,例如杜梨在《诗经》中称“杜”、又称“甘棠”;白茅的花序又称“荑”;瓠、壶、匏等都是指葫芦;大麦、小麦、水稻、粟、黍五种谷物,在《诗经》中的“名”有十几种。又比如“蓑”,蓑衣是植物做成的,但《诗经》中说的并非植物而是物品,也不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植物。“所以,总的来说,‘名’的数量超过‘物’,《诗经》中植物的‘名’超过150种,对应的植物则没有那么多。”
03 让孩子们认识城市中我们身边的动植物
刘从康从事公益科普活动。
刘从康发现,许多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的孩子,对阿尔卑斯山和亚马逊丛林的动植物如数家珍,却并不认识身边的动植物。为了改变令人尴尬的现状,他策划、编辑了一系列原创科普图书。出版科普图书的付出远大于收获,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又感兴趣的作者也难以寻找,刘从康并不气馁。他发掘培养了武汉本土很多科普作者,引导多位科研工作者进入科普创作和科普公益活动领域。
刘从康策划、编辑、出版了本土原创科普丛书《江城科普读库》,目前已出版《身边的鸟》《跟地质学家去旅行》《身边的鱼》《身边的昆虫》《身边的草木》等8种,获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北省优秀科普图书奖、武汉市优秀科普图书奖、武汉市十佳科普读物等多种奖项。他还利用节假日开展科普讲座,当孩子们的动植物导师,从事公益科普活动两三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