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前沿

为保护地球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将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发布日期:2022/5/30 17:44:02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国家航天局近日向外界披露,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我国这一全新的航天项目,立刻引起了学界和航天爱好者的广泛关注。那么,近地小行星对人类会产生哪些威胁?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呢?

探测和监视小行星
      有部分人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事实恰恰相反。
      据估算,每天都有2500万颗大大小小的流星体闯进地球大气层,只不过因为大部分个头都很小,在穿过大气层时就被燃烧殆尽或者只留下小块陨石。这使得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就像下雨天行驶的汽车一样,雨点一直不停打在车窗上“噼里啪啦”作响。因此,尽管造成重大生态灾害的行星撞击发生概率非常低,但一旦遇上,后果将是整个地球生态乃至人类文明的“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这些随时可能闯入的“不速之客”,建立一套完善的近地小行星预警与防御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其中首要的方法是通过观测来发现并确定这些“不速之客”的特征、运行轨迹和可能的撞击时间,为持续监测和编目工作提供依据。
      目前人类探测和监视小行星的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而开展的。早在199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专门成立了“近地天体项目办公室”,并先后负责一批近地小行星地面观测项目。截至目前,98%以上的近地小行星都是美国发现的。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始进行近地小行星的观测活动。
小行星的深空防御
      时至今日,人类只发现了直径在10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20%~30%,大于100米的只发现了不到50%。
      鉴于近地小行星庞大的数量,科学家认为,探测和监视只是被动的防御措施,即使依靠建设地面人防工程等方式,将小行星撞击时所产生的危害降至最低,显然也无法完全杜绝次生灾害的发生。有没有可能在撞击之前就对小行星的运行施加影响,让地球免于撞击呢?这就涉及在太空对近地小行星实施主动防御。
      利用动能撞击来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方案有很多。比如利用太空拖船或引力拖车改变小行星轨道,或“核爆”方案,但这两者都超越了人类现有的航天科技水平。目前真正实施的只有美国的“深空撞击计划”和“双小行星改道测试”计划(DART),前者已于2005年成功撞击了一颗彗星的核心,后者将于今年9月抵达一个双小行星系统,并对其中较小的一颗进行撞击实验。

      近期,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将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的轨道改变技术实验。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贡献。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