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以来,为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行动,进一步深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市、区共选派120名联络员,覆盖武汉地区重点高校院所和各区产业园区(孵化器)、重点企业,当好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院士专家“服务员”,形成常态化互动机制,推进名校、名企、名城强强联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为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在行动”,报道联络员们的所思所做,目的在于营造拼搏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提高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效果。
中国生物制药分离膜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限制了我国生物制品的创新研发,并威胁了国家的长期安全发展,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栋教授团队的发明却打破了这一困境,这一发现令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科技联络员们很兴奋……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位忙碌在纺织大学的“掘金者”——武汉市科技局驻高校科技联络员刘青。
牵线搭桥助高科技成果在汉落地
邀请投资人拜访王栋教授
“我们在走访学校项目的时候,了解到王栋教授团队发明的‘热塑共混相分离聚合物纳米纤维及其涂层膜产业化技术’突破了高精度纤维分离膜难以量产的技术瓶颈,这让我们很兴奋,这项发明打破了生物制药等高端分离膜产品的国外垄断的困境,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预计市场总体量可达1000亿元以上。”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科技联络员刘青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王教授此前有部分项目在广东完成了转化,为了让王教授的该项目能尽早在武汉落地,拓展该产品在本地的应用市场,更好地服务武汉市生物制药产业,助力生物城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补齐我市生物制药产业下游分离技术供应链短板,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的两位科技联络员陈刚、刘青一直全程跟踪项目,积极推进项目成果与光谷生物城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药企业进行对接。2021年2月以来,他们已经联系对接了科前生物、远大制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开展项目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经应用推广后,一致反馈认为该项目成果可满足企业新产品研发及生产的需求,具有替代进口分离膜产品的品质和成本优势。此外,他们还积极引进长江青年城创业投资、智森投资、高柏基金等投资机构到学校进行深入对接;多次前往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阳光创谷等科技服务机构为项目在生产场地落实,政府引导基金引入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荐。
目前,该项目连同团队创办的公司已落户武汉经开区,区里在军山新城创业园提供2500平米办公和生产场地。项目的成功落地将为我市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分离膜产品,促进药物研发的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他们将重点在武汉、湖北等地助力王栋教授团队在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电子制造等产业领域进行应用推广。
起早贪黑做专家与企业的知心人
武汉纺织大学地处江夏区阳光大道,是市科技局联络员派驻高校院所中地理位置最远的一所高校,该校项目对接的应用企业绝大多数又位于黄陂区、东西湖区、经开区等远城区,为了帮纺大的几个好项目牵好线,搭好桥,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科技联络员陈刚、刘青每天几乎天不亮就要起床,足迹几乎贯穿了整个武汉,只为做好企业与高校的“红娘”。
“我们常常是早上在学校拜访专家教授收集科技成果,中午吃两口饭又得马不停蹄赶往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对接。”刘青说,“有时为了老师的项目成果能够匹配上企业的需求,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多次多轮的协调沟通,比如说为了使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院士领衔的《缓释基波纹结构小口径人造血管》项目落地,我和陈刚多次联系陪同项目团队核心成员杨红军教授到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单位进行对接,好几次都顾不上吃饭。又比如为了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包海峰教授团队的《一种光缆电缆用吸水膨胀型阻水带》项目的转化,先后邀请教授团队到烽火通信、楚天钢铝等公司进行沟通,并参观光纤产品生产线讨论技术细节,因为技术上的对接很多都必须面对面交流清楚,多跑几趟,是为了让专家们和企业间沟通更顺畅。”细数起与搭档一起跑项目对接的经历,刘青每一件都记得很清晰,他说因为这些都是专家们的心血,是市场需求的反应,也是科技联络员们用心搭建的桥梁。
整合资源打破信息鸿沟
参观卢记军教授实验室
“联络员的工作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有效破解产学研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专家教授解决实际困难。”在采访中,刘青告诉记者,在一次学校采集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机械学院卢记军教授的硅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实验室小试取得成功,能从化工企业废弃的硅渣中提取有用的金属,且固体组分经干燥后得到单质硅和碳的混合物能用于制造保温发热冒口套,实现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学校缺少合适的中试场地,教授正在为寻求中试场地发愁。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的两位科技联络员得知具体情况后,按照场地要求为教授联系并带教授团队实地考察了一些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促成合作。这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使武汉市科技局驻纺织大学的两位科技联络员放弃,而是将专家的需求牢牢记在了心里。
在一次拜访江夏区科经局时,陈刚和刘青提出了学校老师寻求中试场地的诉求,当即通过科经局联系了普安创业园内的一处场地。随后,他们趁热打铁,赶紧联系卢教授并和教授团队成员一道到现场看场地,与普安创业园负责人洽谈合作细节,顺利达成了合作。“有意思的是,普安创业园就位于学校大门正对面,真是太巧了!”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刘青眼带自豪的笑意,他表示,联络员的积极作为,不仅能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落地,更是打破信息鸿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助推剂。
“进驻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且成果转化工作涉及的因素极多,成功的成果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股力量去持续推进。”刘青表示,下一步,他与同事将对2021年市级成果转化签约大会上已签项目、2021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的项目进行跟踪,并根据实际有选择、有目的地联系应用企业、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推介学校好的项目和成果,积极促成双方的沟通交流与深入了解。同时要加强学习,扩展知识结构,锻炼沟通、组织、协调、评估等各方面能力,促成学校的科技成果更多更好的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