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了湖北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武汉科技创新发展,6月25日上午,科技部负责人来武汉传达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关意见。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机遇更是挑战”。目前,武汉正聚焦国家所需、勇担使命、锲而不舍拼创新。
扎扎实实 武汉五年捧出创新发展成绩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回望5年来全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工作,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武汉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投入强度、创新策源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全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8年至2021年,武汉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上升,势头强劲,由第43位、第38位、第29位升至今年的第25位。
创新策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武汉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6年的227.11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48.05亿元。奋力打造中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35.14亿元。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荣的领奖台。其中湖北获奖的24个项目(通用)均来自武汉,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9个。主持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近五年,武汉地区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1277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1.87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2177家,2021年达到9151家,五年内数量实现翻两番。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科技创新成绩的一个显性指标,最近,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出炉,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在内,武汉7个进入百强。举办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深化校地常态化对接协作,220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奔赴在武汉高校、各大园区企业,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正在加快形成。同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翻番,从2016年的566.7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127.75亿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
沿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工业园区集聚连片,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在加快建设,8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汇聚创新力量,各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544个,其中国家级146个、省级1186个、市级662个。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创新人才加快聚集,目前,武汉拥有两院院士81名,2017—2021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173万人。
久久为功 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激光,近年坚持自主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对于其发展,充满自豪,“发挥学校工科优势,是推进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的成果体现。”
要自立自强便不能依赖他人、受制于人。谁能干就让谁干,聚焦武汉产业重大需求,2021年3月,武汉市科技局在全市率先启动市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去年,包括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攻关生产的国内首台超高功率激光器在内的5个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获得1.29亿元资金支持。2022年4月,做关键材料技术突破者的鼎龙联合武汉柔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应征揭榜得到4000万元支持。
根据武汉市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武汉新一轮的“揭榜挂帅”继续开启,“成熟一个、启动一个”,预计每年将推进十大科技重大专项。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致力于畅通各类创新要素流通渠道,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在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一年,现促成武创院大湾区产融联合创新中心、轨道交通量子保密通信研发平台、武创院光电研究所等一批创新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签约入驻。
湖北工业大学成为省内首家试点,率先“赋权改革”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显著。知识产权转化同比增长409%,到账金额同比增长80%,技术交易总额同比增长64%。
打破围墙,将科技创新载体与各创新要素联动,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使得创新资源优势不断释放,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目前,武汉市科技局正会同武汉市规划院、武汉市社科院一起,编制创新街区建设规划。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武汉市科技局介绍,武汉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并优化调整科技计划体系,持续改革项目经费管理机制,推进科技政务服务“四办”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2021年底编制发布武汉市创新地图,紧扣产业地图,研制创新地图,为促进全市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抓手。
锚定目标 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创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支持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国家在区域创新上又一个重大战略布局。
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聚集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汇聚地”的战略使命。国家将重点支持武汉开展五个方面工作,分别是支持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支持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支持打造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支持打造绿色发展中国样板、支持湖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策源,武汉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拼创新。5月30日,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的光谷科学岛内,近百台挖掘机来回穿梭,数百名建设者挥汗如雨地奋战在一线。挂图作战、对表施工、现地履职,各建设队伍你追我赶,东湖科学城建设攻坚热潮一浪接着一浪。
2021年2月18日,光谷启动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作为武汉国家科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这里正在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东湖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咬定任务节点,大家正聚焦“四装置三中心两院一园一社区”建设。担使命、挑重担、打头阵。光谷将全力攻坚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环岛圈主线通车、超算中心建成投用等工作,加快骨干路网互联互通,科学服务中心、科学社区开工建设。同时,支持光电院、装备院等工研院二期建设,充分整合跨部门、跨院校、跨央地等优势资源,构建更加完备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武汉正在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新高地;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开放融合创新,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着力强化科技赋能,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着力强化梯次培育引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锚定目标,乘势而上,武汉正奋楫扬帆让脚下这片发展的土地变得更加热气腾腾,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