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再度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首次展示空间站植物实验操作
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据悉,此次选择这些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实验的天地现象差异一定要显著,其次是科学原理要清晰,最后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要好,要具有传播性,能够起到真正的科普效果。“我们这次授课,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进一步展现我们国家的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强大科研能力。
航天员展示问天实验舱四个实验机柜
授课中,问天实验舱中的科学手套箱可为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密闭、洁净的操作空间,让科学实验更加便捷可控。
生命生态实验柜以多种类型的生物个体如植物种子、幼苗、植株、兼顾动物个体为实验样品,开展拟南芥、线虫、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预期成果将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影响,探索空间辐射生物学和生命起源机理,为构建应用型受控生命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变重力科学实验柜能够为科学实验提供高精度模拟重力环境,研究不同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现象。变重力实验柜里面有两个圆盘,叫做转子。每个转子上面都可安装标准的实验模块,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通过调节圆盘转速,就可以在空间站为科学实验提供长期稳定的0.01g-2g高精度模拟的重力环境。
“天链”支撑天地互动稳定流畅
在此次“太空授课”过程中,天地之间的画面传输清晰流畅,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与太空课堂的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无缝衔接”,而这都得益于“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强大功能。
据了解,测控团队特别设计了一体化“数据代传”的飞行程序:授课的前半段由问天实验舱跟踪“天链”中继卫星,后半段由天和核心舱跟踪另一颗“天链”中继卫星,而在中间两舱同时跟踪不同中继卫星的阶段,通过数据代传让两舱实现信息并网联通,完成“无缝接力”,从而实现了连续测控,保障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此次太空授课中采用两舱接力测控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空间站整站设计“1+1=1”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