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活力兴城

发布日期:2022/12/2 11:04:53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创新之重要,从二十大报告中的两句话,就能看出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汉科技工作以创新决胜未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挑大梁,用“硬核”实力再度擦亮创新型城市这一名片: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武汉排名第6;在《自然》杂志2021年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5、全球第15名。十年来,武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达192.1%,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66%上升到2021年的3.51%;拥有高等院校9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近130万;集聚中央在汉科研机构38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3;拥有两院院士80人,位居全国城市第4。截至10月,全市共拥有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8家,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8家湖北实验室实体运行……一连串耀眼数据背后,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之势和涌动之姿。
创新强市 万物竞发 提升发展动能新优势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深耕科技创新,为武汉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铸造国之重器凝聚武汉贡献。中国首款第四代三维闪存芯片、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科技力量。
       十年来,武汉产生国家级科技奖励250多项。2019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信科集团在光纤传输系统容量、距离、速率等技术指标上五年内六次打破世界纪录,5G标准必要专利数进入全球前十。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816家增加到2021年的9151家,名列副省级城市第4、全国第8。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等5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领舞全市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和激光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产业集聚 百舸争流 打造成果转化新路径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从确立“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到坚持“创新引领”的发展路径,再到发出建设“科技强市”的动员令,创新已成为了武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成为了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
        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2017年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制度,选派220名联络员入驻重点高校院所、创新园区、科技企业,当好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院士专家的“服务员”、成果转化“经纪人”,仅今年来拜访院士专家团队911次,联系企业、科技园区、金融机构、服务机构2017次,市区组织成果转化活动55场。
         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2021年挂牌成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全市已建成工业技术研究院27家。全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32家,其中国家级16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2022年4月14日,经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22-2035年)》,部署将武汉打造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中国脊梁、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形成“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增长极,构筑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引擎。
助力企业 资源赋能 激发示范引领新动能
        乘风起时,奋力鼎新。武汉科技人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挥洒汗水。
        走访企业常态化。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将“四听取”作为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起点动作和重要环节。仅6月份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走访了三峡集团、中国信科、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为包联企业解决41个难点问题。
        政策供给最优化。市科技局将开展实践活动与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完善科技政策供给,推进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激发活力。截至目前,已拨付9.58亿元资金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科研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项目,为创新主体送去“及时雨”。
        平台建设清单化。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东湖科学城大设施集聚区、实验室集聚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面铺开。市科技局结合落实《武汉市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深入实施“410”工程,一批面向成果转化的中试平台、用于生产性服务的检测检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撑了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推动了科技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奋力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