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承办,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武汉市科创之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 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部属高校)专场”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东湖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首文,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钟复平,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章北平、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段华波、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全书海、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部属高校的各位专家和教授等参加。
李首文致辞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东湖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9.21亿元,同比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2%,专利授权量2.8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9.5%,预计今年高技术企业的数量将突破5300家,充分体现了创新涌动高位竞技的良好态势。
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了《高企十条》《硬核科技十条》《股权代持专项资金》等系列政策,推动前沿技术成果向产品向市场转化落地。同时,还出台了“四个有奖”措施,已累计为10余家高校院所、500余家企业拨付5000余万元的奖励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近期启动了东湖高新区揭榜挂帅项目有关工作,并发布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发展方需求,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高校院所、湖北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移转化。她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充分发扬金牌店小二精神,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光谷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
李培根院士在讲话中表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使命即企业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很重要。企业社会责任有一个指标,ESG,E是环境,S是社会,G是公司治理,就是企业要重视环境问题,要重视社会的承载力。
李培根院士建议使用数字化手段帮助我们更好的去降碳,比如说节能减排,用数字化手段之后,实现低碳和利润并行。他举例解释,有一个钢铁企业,在很多炼铁高炉上面装很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然后分析采取措施,每吨铁可以降低10公斤的燃料。所以使用数字化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节能减排。另外,李院士还提醒到,要有碳足迹的意识。人类的所有活动差不多都跟碳排放有关,企业的碳排放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存在探索。所以一个企业做好减碳,要从整个供应链上面去考虑。
活动现场发布了东湖高新区年报,22个项目进行签约,签约总金额13022万元。段华波、全书海、章北平分别以《无废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循环与减污减碳协同增效》《构建零碳智慧城市与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思考》和《碳中和前沿技术与新生业态》为主题做报告。
据悉,此次签约的项目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领域的绿色环保、氢能、电磁能等多个专业方向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研创新(项目)交流对接合作平台。为助力武汉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城金融中心,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1+8”武汉城市圈,武汉市科创之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积极投身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工作计划,通过帮助企业对接落地全国高校科研成果、撮合校企开展更深层次科技合作、协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来构建科技创新的新体系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在武汉“热带雨林”式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