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有一天通过基因技术实现像鱼一样在水里畅游的梦想吗?”“我将来想学习生物学科,我需要做哪些准备?”“您平常都看些什么书,能否跟我们推荐一些读物?”4月28日,由市科协、市教育局主办的2023年“少年对话院士”首场活动在武钢三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以《水产养殖的中国智慧》为题为青山区线上线下2300多名学生开讲。武钢三中、白玉山中学、钢花小学、钢城二小、钢城十八小学生代表与桂建芳院士展开对话。
活动分为走近院士、院士开讲、对话院士、致敬院士四个环节,通过宣传短片、主题演讲、现场对话和诵读桂建芳院士创作诗词《水调歌头·水经新注》等多种形式开展。
“‘喜头鱼’这个诨名,来自‘喜土鱼’,因野生鲫鱼喜欢钻进水面下的淤泥中而得名,但因湖北各地方言中,常将‘土’发‘头’的音,故久而久之就以讹传讹,‘喜土鱼’变成了‘喜头鱼’了。”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陆鸣通过场外连线为学生讲述了“喜头鱼”名称的来历,阐述了我国曾面临“吃鱼难”的困境。
“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三点人生感悟,珍惜机遇、笨鸟先飞是成长的关键,持之以恒、执着拓新是科研成就产生的路径,豁达奉献、奖掖后学是快乐幸福的源泉。”在“院士开讲”环节,桂建芳院士讲述了自己立志为解决“吃鱼难”问题,4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的故事。桂建芳告诉同学们,自己从事科学研究40多年,获得不少奖励,在他看来,个人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人才激励政策紧密相连,无论是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技术性研究,重要的是把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话院士”环节,学生提问非常踊跃。“桂院士,您好!请问您喜欢吃鱼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吃到您培育的无刺喜头鱼呢?”“桂院士,您好!您培育的异育银鲫等养殖新品种,对于长江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桂老师,您当年参加高考是怎么样的心情?为什么选择细胞生物学专业?”此前,武钢三中学生查阅了桂建芳院士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了桂建芳院士个人成长经历,100多位学生写上了“提问小纸条”,期盼能有机会“与院士对话”。现场,钢花小学学生端出了他们在劳动课上完成的作品---“一鱼六吃鲫鱼宴”,干炸喜头鱼、豆瓣喜头鱼、平锅孜然喜头鱼等作品色香味俱全。孩子们问桂院士,什么时候能吃上您研制的“无刺喜头鱼”,让人忍俊不禁。钢城二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解剖鲫鱼,了解鲫鱼体内刺的分布,孩子们问:“作为科学家,您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期望和嘱托吗?”钢城十八小和白玉山中学地处青山较偏远地区,这是他们第一次和院士对话,孩子们非常新奇,也非常欣喜,甚至还略有些胆怯。白玉山中学的提问让桂院士陷入思考,您在水产育种方面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尽管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和院士对话,但在桂院士轻松风趣的引导下,现场你来我往,谈笑风生。孩子们时而若有沉思,时而恍然大悟,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
活动现场,在“致敬院士”环节,大家共同朗诵了由桂建芳创作的诗词《水调歌头·水经新注》。
武钢三中党委书记郑中海表示,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的作为根本任务。通过今天的报告会,让学生们感受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和人文情怀,并且播下科学的种子。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为中华伟大复兴奉献少年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