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驰 刘炼)5月7日上午,武汉农学会第六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召开。
大会审议通过了武汉农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通报了党建工作报告,完成了学会章程的修订,制定了新的会费标准,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俊平当选新一届武汉农学会会长,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二级正高级农艺师朱伯华当选为秘书长。
会上,江汉大学二级教授陈禅友以《豇豆的营养特征与食用安全》为题作科普讲座。
丁俊平作为新任会长讲话表示,自己将与新当选的武汉农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起,在市科协、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引领学会能力提升作为推动学会创新发展的“红色引擎”,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充分动员和团结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第五届农学会创建和承办的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乡村振兴院士行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农业学术交流和农业科普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探索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学会力量。
梅香生说,武汉农学会自1951年6月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团结依靠全体会员单位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家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科普形式,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武汉农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引领武汉地区农业科技工作者继续为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农学会是我市重点市属学会之一,充分发挥了学会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和‘桥梁纽带’作用。”曾文杰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市民政局将继续全力关心和支持学会发展,引导学会依法依规开展各项活动。她希望新一届学会班子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组织机制,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领学会继续发挥好平台和纽带作用,团结广大会员、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种业研发、食品质量安全、都市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为促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王文高表示,长期以来武汉农学会充分发挥了农业学术交流主渠道、农业科学普及主力军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市“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新要求,他提出四点建议:一要牢记国之大者,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把牢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团结引领学会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二要强化学术引领,发挥“三农”高质量发展平台作用。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抓好各项工作,在服务目标上求真效,在解难纾困上出真招,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三要持续打造精品科普品牌活动,提升农业科技贡献能力。进一步找准工作着力点,充分发挥农业学术平台交流的渠道作用,发挥农业科学普及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集聚作用。四要以建设一流的科技社团为目标,夯实农学会自身根基。希望学会以此次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学会组织和体系建设,让武汉农学会新一届理事会高效运转起来,打造集政治性、创新性、规范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学会。
郑华对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了武汉农学会一直以来在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科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贡献。面对学会未来发展,她提出四点工作建议。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突出政治引领方面实现新突破。要更加紧密地把会员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筑牢党建工作基础,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建设成为推动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的“红色引擎”。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在激发学会活力方面开创新局面。希望学会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努力吸纳更多优秀的农业领域科技工作者,积极培育、举荐优秀科技人才,不断增强学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着力学术建设,在引领学科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希望学会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以高水平学术建设引领学科发展。四是拓展学会功能,在服务社会进步方面展现新作为。学会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以普惠为理念,以精准为目标,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努力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来自武汉地区的农业科技专家、农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等会员代表160余人出席了会议。
现场直击》
豇豆种植有哪些抗虫手段?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豇豆就是平时说的豆角,可炒、可焯、可干煸,是百姓餐桌上非常普通且受欢迎的一道菜品。这种菜用豇豆又称长豇豆,大多蔓生,需要搭架,软荚,荚长一般超过30cm。豇豆在全球均有分布,因其适应性广且耐热,在我国除西藏等少数高寒地区外,几乎全国都可露地栽培,是我国主要的豆类蔬菜。
“我国是豇豆的次级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种质资源,但均不抗虫。”陈禅友在报告中介绍,长豇豆作为耐热蔬菜作物,高温季节栽培,栽培季虫害严重。豇豆生长期间易遭受病虫侵害,常导致田间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据调查,田间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锈病等,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目前的解决途径有农药施用、避虫栽培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或杂交育种手段培育抗虫品种等。“其中,远缘杂交(即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被认为是作物改良最具潜力的育种途径。”陈禅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