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听小金老师介绍活动主题,科普琥珀的形成和种类
琥珀,又叫"松脂化石",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那么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5月21日,百步亭社区景兰苑居委会举办了“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普活动,带领苑区小朋友和家长们一起揭开琥珀背后的神秘面纱。
活动套盒
查看自己收到的实验套装
课程开始,由小金老师先为大家科普了关于琥珀的成因和种类,琥珀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掩埋地下,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它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第二阶段是树脂被深埋,并发生了石化作用,树脂的成分、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阶段是石化树脂被冲刷、搬运、沉积和发生成岩作用从而形成了琥珀。根据不同的颜色和特点分为血珀、蓝珀、虫珀等。今天我们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份琥珀考古盲盒,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用小木棰和铲子从化石模块里,挖掘各自的琥珀宝石。
开挖了
小朋友和自己制作的琥珀作品合影
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从土块中间慢慢往四周挖掘,在挖到琥珀后,沿着琥珀边缘细心往下挖,有些土块较硬,小朋友们一边用海绵沾水涂抹土块,一边轮流使用各类挖掘工具。挖掘出来后,在水盆里清洗干净,就可以观察琥珀里不同的昆虫精灵和它们的形态了,率先挖掘出来的小朋友们也都惊喜万分,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挖到的昆虫,有毛毛虫、飞蛾、铁骨牛、七星瓢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