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画上句号后,我们的探月步伐跨入一个新阶段——建设月球科研站。4月25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披露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
三阶段分步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国际月球科研站长什么样?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实验设施。”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说道。
据介绍,月球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开展五大科学主题研究: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问题;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如何演化;日地联系,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基础实验,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基础科学实验;资源利用,开发利用月球能源、物质资源。
“我们将实现对月球物质、环境、位置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突破一批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说。
“嫦娥”为月球科研站“铺路”
“过去近20年间,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表示。
“绕、落、回”之后,“嫦娥”继续飞天,为建设月球科研站“铺路”。据吴伟仁院士介绍,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一系列计划已排上议程——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样品的分析研究等;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等组成,开展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的探测与研究等;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月球车和月面操作机器人等组成,与嫦娥七号任务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同工作,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备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