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健康科普

扫墓归来 腹部长“黑痣” 蜱虫活跃季 当心被“盯上”

发布日期:2023/4/17 19:38:24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看着皮肤镜下一只活跃的蜱虫正在用它的口器贪婪叮咬着自己腹部的皮肤,56岁男子郑先生郁闷不已,这已经是他三年来第二次被蜱虫“盯上”。
      郑先生回忆,上周六去英山县扫墓后,担心被蜱虫上身,他当日回家便进行了沐浴清洗,并每日细致观察自己的皮肤,“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周一早晨便发现右腹部有一“黑痣”样凸起,触碰下还似有异动感,警觉之下,他赶紧驱车直奔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皮肤科门诊。
      接诊医师湛世萍一眼便认出了郑先生,原来他三年前也曾被蜱虫叮咬来就医。经细心查体,发现郑先生的患处凸起明显,周围皮肤轻微红肿,在进一步皮肤镜检查下,证实“黑痣”样凸起正是蜱虫的黑色尾部。
      “没想到再次被咬!”郁闷的郑先生表示。湛世萍解释道,蜱虫的嗅觉很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尤其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便会伺机而上,加之患者扫墓当天天气炎热,上身也是短袖着装,更是给了蜱虫可乘之机。蜱虫也很善于伪装,对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易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例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处藏匿,加之其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
      由于蜱虫寄生在人体后靠偷取“血汁”生存,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尤其大量吸血以及叮咬超过72小时,风险更甚,轻则可导致发热、胃肠道等症状,重则甚至会传播新布尼亚病毒,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急性传染病危及生命。
      每年清明后,蜱虫又到活跃季。湛世萍提醒,蜱虫叮咬,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家中的卫生死角,常清洗晾晒,防止寄生物滋生,可通过定期使用杀虫剂消灭家畜和畜舍中的蜱虫。进入林区或野外活动、工作时,尤其要加强防护,着长袖衣衫,并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避免肢体暴露及长时间野外坐卧。有野外活动史或疑似蜱虫叮咬史者,若发现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或听信偏方“火烧蜱虫”,以免拽伤、烫伤皮肤或造成残肢遗留继发感染。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局部红肿、异物凸起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至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