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追梦稻田人——张似松

发布日期:2023/4/20 20:09:44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记者 张宇驰)“都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海南由于气候特殊可一年三熟,现在试验田又到了实验稻采收季节,可耽误不得。”4月17日,记者联系上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事长张似松时,年近古稀的他正匆匆赶往海南,收获为了加快育种速度,于去年十一月种在公司海南陵水育种基地的水稻育种材料。


年少身负水稻梦 走出农村铸辉煌



    在江夏山坡街纸贺路旁,常有位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站在一片金色稻田里,查看稻子长势,他就是张似松。1978年,23岁的山坡乡红旗村少年张似松考上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又考上本校水稻生理生态专业研究生,并留校工作,成为全村都津津乐道的“高材生”。

    一年四季,他不是在试验田里忙于耕种、调查,就是收获后脱粒、播种。为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特征特性,张似松常常清晨就走进田间,忙到日落西山才能出来,中午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一天下来泥水、汗水混合在一起,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的。因工作辛苦和饮食不规律,他甚至不幸患上了胃癌。

    身体差和艰苦的工作,从未熄灭张似松的水稻梦。工作期间,张似松相继在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现种植业处)、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做水稻技术推广和服务,其间还被聘为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湖北省农业厅首席水稻专家。


    因对湖北水稻生产的贡献,张似松曾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劳模)”、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农业厅水稻首席专家等多种殊荣,可以说水稻梦成就了他的事业辉煌。


放弃舒适生活 毅然反哺家乡




    数十年躬耕田野,从湖北省农业厅退休后,所有人都认为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似松终于可以喘口气时,他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归田野,带着所有积蓄和农业知识反哺家乡。“一辈子搞农业,好不容易退下来,应该享下清福、多陪伴下家人。就算偶尔出去讲下课也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创业靠谱,万一失败,一身积蓄打水漂!”家里人不是没有劝过他,但几十年的农业和水稻情节无法抹去他为稻奋斗的理想初心。为让解甲后的生活也精彩,更为报效社会、回馈家乡,张似松从二级研究员退休后,不顾家人反对回乡承包了一片荒地,牵头成立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上水稻科研育种、种子生产与技术服务的创业之路。“国家培养了我,让我有了几十年的稻种研发经验,我不能贪恋舒适生活,我要让荒地重现生机。”张似松告诉记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家乡光星村耕地面积虽多,可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他要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研发出优质稻种,让这些荒地重现生机。“我是农民的儿子,当然要想着反哺农民,为农民增收做点事。”


荒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我的实验室就是田野,我乐意当农民。”这是研究了一辈子水稻的张似松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一间70平方米平房里,水泥地白粉墙,两间房一个客厅,这是张似松现在江夏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地。就是在这样朴素的环境里,他比对着各项从田间记录下的数据,研发出了让农民增收的“金种子”——“鄂丰丝苗”。

    目前“鄂丰丝苗”水稻种子销往省内各地区,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去年采购了2万斤发给区内农户使用。

    “田地里学问很多,土质土壤、气候、种植方法、肥料等方面都要考虑。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通过数年实地研究,张似松研发的“鄂丰丝苗”水稻种子终于大获成功,不仅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精米率能达到70.9%……2018年8月,该稻种顺利通过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品种审定。“‘鄂丰丝苗’种子达到了国标二级,具有抗病性、抗倒性强,产量高的优势,亩产可达1100斤,比之前村民们栽种的稻种每亩多产50斤左右”。

    几年过去,昔日荒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公司主要承担水稻育种的科研任务,基地最多时拥有6000多个水稻育种资源材料,每年向市场供应水稻种子近20万斤。”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看到乡亲们的粮食逐步丰收,收入上涨,张似松很开心,他希望自己的“农业梦”可以帮助更多人年年丰收,一起致富。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