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期以来,江岸区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默默耕耘,以赤子之心勇攀科技高峰,为江岸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岸区科协、武汉科技报共同策划推出“5·30致敬江岸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以20位优秀科技人员代表的先进事迹展示“江岸区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初识陈亮是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开始的,安静的科创大厦楼道里传来急速的脚步声,一身试验室的工作服还未脱去,推门进来热情地招呼我坐定。办公室是那种简单朴素的陈设,唯独放在案上特别显眼的是英文科技期刊和材料学参考书,他似乎看出什么,一边给我倒水一边跟我说:“我们干工程修复的,就像工程的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用先进的技术为大坝治病”。这位憨厚的年轻人就是长江科学院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亮,一位风风火火的治江尖兵。
勇于创新,扎根水利研发一线,确保大国重器安澜
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的陈亮,顺利进入长江科学院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进行新材料研发。“大坝地基防渗漏问题,是水库能否蓄水的关键。”他回忆,通过持续研发、不断迭代升级,同团队在工作伊始就投入到大坝地基不良地质体防渗补强加固工作中。
为了缩短新材料和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实际应用的时间,陈亮长期扎根工地,与工人“同吃同住”,在现场根据工程实际开展试验性应用。“高坝大库软弱地基等不良地质体的处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难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大坝下部松软的泥沙变成坚固的岩石,保证大坝不漏水”为解决此问题,在老一辈专家同事的带领下,他同团队先后攻克了“大国重器”金沙江巨型水电站——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不良地质体处理的世界性难题,新疆八大石水库的坝基处理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誉为“把沙子变成了钢板”,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高压水道处理后被南方电网评价为“该项工作让水道滴水不漏”......
多年来,他和团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材料和工艺,攻克了多个水工程防渗的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按时蓄水发电,显著延长了工程服役寿命。他先后获批8项中国和1项美国发明专利,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首届专利金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还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和二等奖各2项,编写行业标准6部、专著2部,获省部级工法1项。
坚守初心,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19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缺陷排查与维护项目上,陈亮临危受命,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对穿过黄河下的4公里隧洞里如头发丝般的缺陷准确描述、标注,并研发新型材料进行精准维护。
要知道南水北调工程关乎京津人民生活供水,为确保工程供水安全,陈亮带领团队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项目初期洞内水和沉积物还未排空,检查台车与人员无法顺利进洞,他带领突击队克服重重困难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现场,围绕重难点问题开展攻关,组成研发小组根据排查的缺陷开展防渗技术研究。
洞外寒风凛冽,洞内通风差,湿热难耐,他每天穿深筒雨靴徒步进洞工作,来回几趟就是十几公里,衣衫被汗水浸湿,脚掌被鞋子磨破。白天忙完现场工作,晚上还要组织团队分析汇总成果,针对材料研发的关键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他和团队深知断流一个输水隧洞意味着输水量减半,早一日通水对京津人民而言意味着什么。经过他和团队成员攻坚克难,排查千余条缺陷,攻克了防渗关键技术难题,按时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咽喉通畅。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用赤诚初心书写出累累战果:在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鲁藏布江藏木,雅砻江两河口,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丹江口……每一座高耸的大坝背后,都承载着他的水利情怀;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每一次确保工程和供水安全的背后,都展现着他的专业精湛。
近年来,陈亮先后入选中国科协和中国水利学会“青年人才助力计划”、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三四层次人才”、长江科学院首批创新团队带头人和“核心人才”,多次荣获“优秀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担任支部书记的工程分公司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长江科学院建党100周年“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治江先锋堡垒”,“陈亮创新工作室”获湖北省总工会创新工作室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