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致敬江岸科技工作者 | 潘桂林:工匠精神擦亮“中国桥”品牌

发布日期:2023/6/9 16:30:35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长期以来,江岸区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默默耕耘,以赤子之心勇攀科技高峰,为江岸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岸区科协、武汉科技报共同策划推出“5·30致敬江岸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以20位优秀科技人员代表的先进事迹展示“江岸区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潘桂林在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以下简称“二航局”)从事桥梁技术研究与创新已有20余年。5月29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从桥梁建设“零基础”学生到名副其实的桥梁建造技术专家,他先后参加了润扬大桥、阳逻大桥、南京四桥、五峰山大桥、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等一批国内重点桥梁项目的投标和建设,专注桥梁施工技术创新,为“二航桥品牌”打造贡献积极力量。

献身发展 从“零”出发


      1999年7月,从河海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的潘桂林带着满腔热血来到水工起家的二航局,正想继续运用所学专业发光发热时,二航局就中标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悬索桥项目———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修建润扬大桥,既是二航局的发展转折点,也是我的人生转折点。”潘桂林说,从水工到桥梁,企业作出了选择,他也跟着作出了人生抉择,加入了润扬大桥建设队伍。
      为了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潘桂林接到任务就开启了“第二学位”自修模式,这一次的老师是同行、同事和工程实践。刚到润扬大桥时,他被分配到大桥北塔工程担任单项技术主管,直接面对现场,指导工人施工。没有工程实践经历,他就见缝插针学理论找支撑、问前辈攒经验,结合实际转嫁水工专业技术到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边学习、边研究、边运用、边创新,一点一点积累桥梁施工经验。在北塔基础施工中,他牢记桩基施工质量是主塔基础的关键,严格控制钻孔泥浆指标,紧盯施工步骤,琢磨水下混凝土质量及灌注量控制要点,主塔桩基沉渣控制良好,无需二次清孔,桩头超灌控制在1米以内,提高了承台施工效率,节约了混凝土用量。
      “我是学水的,进入二航局干得最多、收获最大的是桥梁。作为一名员工,企业发展所需就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这二十年,支撑我从海岸与海洋工程专业,跨界进入桥梁专业领域的动力就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潘桂林说。

转战高空 攻克液压爬模技术


      润扬大桥下构施工任务完成后,潘桂林留下担任北索塔分部副经理,直接参与指挥索塔施工。
      施工作业由水陆转向高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技术上,都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增强施工作业安全感、提高高空塔柱混凝土施工质量是项目需要攻克的难题。为此,二航局提出了引进德国液压爬模技术的施工建议。
      当时,液压爬模技术在中国还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际运用。二航人积极践行“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敢于“吃螃蟹”,潘桂林也不例外。作为全国首家提出并使用液压爬模技术的施工单位,能否掌握技术、运用技术,不仅决定着大桥索塔施工任务能否安全优质完成,更决定着二航局桥梁的转型发展之路是否更加广阔。
      润扬大桥北索塔的施工工期只有300多天,容不得迟疑。潘桂林和团队成员按照施工建议,围绕如何引进、如何使用、如何改良等开展攻关,努力将设计构想变为施工蓝图。潘桂林带队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对液压爬模系统的模板系统、爬升装置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学习研究,掌握了德国液压爬模施工技术,解决了存在的模板底部密贴、人孔处爬升装置安装等施工难点;通过现场演练,使液压爬模技术在项目成功运用;通过现场施工,针对自动液压爬模系统的木模系统,对木模支撑、拼缝等方面研究改进,塔柱混凝土及索塔施工质量大大改观。通过附着轨道自动液压爬模系统可在半小时内实现遥控液压爬升,比常规翻模或爬模采用提升设备提升施工极大降低了施工风险,填补了我国桥梁工程高塔建设技术空白。
      此后,多家单位纷纷前往润扬大桥参观学习液压爬模技术,潘桂林毫不保留地介绍施工经验。在此后二航局中标的阳逻大桥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潘桂林作为悬索桥施工技术专家,指导优化液压爬模系统在索塔施工中的应用。
坚持创新 从桥梁制造到桥梁“智造”
      为抢抓新一轮“智能建造”革命发展机遇,促进桥梁建造由传统建造向数字化、工业化转型升级,持续打造“中国桥”核心技术,潘桂林以科技赋能桥梁智能建造,坚持带领二航局由桥梁建造向桥梁“智造”迈进。
      他参与研发的深槽入鞍机器人、机器视觉测量技术、分体式缆载吊机、缆梁交汇段钢桁梁吊装和主桥钢梁合龙技术,助力温州瓯江北口大桥项目高效推进;主导开发的悬索桥上部结构柔性工厂、缆梁智能监测平台,为深中通道上部结构缆索系统架设保驾护航;组织开展了深中通道上部结构施工工业化智能建造升级研究,构建上部结构柔性工厂、缆梁智能监测平台,为上部结构智能建造提供支持;主要参与提出的主缆索股机器视觉测量技术,有效解决了索股横摆等带来的测量误差问题,在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项目上部结构施工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潘桂林持续发挥技术专长,从事桥梁技术研究的同时,深度参与二航局科技体系改革,牵头组织落实大技术中心体系方案集中编制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企业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企业技术标准编写指南、方案集中编制管理办法、临时结构设计管理规定、方案集中编制工作指南等10余项制度,组织建成了一支近500人的方案集中编制队伍,高质量完成了二航局方案集中编制首个三年工作计划和方案编制标准化任务,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管理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
      眼看着一座座钢铁巨龙在祖国河山上落成,一张张图纸经过设计、制造、运输、架设,最后再变成一座座宏伟建筑,潘桂林自豪又感慨,他直言:“修桥铺路,这是为人民造福的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