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活动动态

2023年硚口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式暨主场活动启动

发布日期:2023/9/19 11:37:18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9月18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硚口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式暨主场活动在水厂路小学举行,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硚口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曾昳军,武汉市科协院士中心主任刘飞,科普部副部长吴宇明,武汉科技报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陈金枝,汉水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燕,硚口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袁宏玲、副主席佘德孝,硚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艳平,区教育局科技站站长韩济生,水厂路小学校长洪霞及各街道科协秘书长等参加。


      水厂路小学副校长刘林致辞表示,学校建校时间久,集文化、科学、数控、智能于一体,着力追求现代品质教育,配有包括航空航天北斗教室、创客梦工厂、科学虚拟仿真教室等先进的智能化科教功能室;学校与三峡集团联合构建零碳实践项目,为学生普及光电转换知识提供可视实践基地;与相关部门合作“小小河湖长”项目等,科普保护水资源知识。学校斩获多项青少年科学教育奖项,其中北斗空天创新社团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硚口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袁宏玲致辞表示,近年来,区科协始终坚持“四服务一加强”的定位,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围绕硚口“三个三”战略目标服务中心工作,创新工作载体,更新工作理念,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区科协创建星级科普示范社区,申报建立普罗格公司专家科创工作站,协调市农业集团成立企业科协,完成、提档升级社区科普馆,开展“硚”见希望青少年系列等科普活动,策划制作科普特色短视频《熊猫月球》,不断打造特色科普品牌。


      硚口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曾昳军表示,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科协的指导下,区科协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任务要求,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普信息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稳步发展,科普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逐年提升。这次在水厂路小学举办硚口区“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主场科普活动,更是凸显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影随形、相得益彰,科学生产新知识新思想,科普则将新知识新思想变成公众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大众知识和文化,形成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少年是科普宣传对象五大人群的首要受众群体,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的重要举措。新的水厂路小学,以“北斗”主题为科普教育重点,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卫星导航、天空地协同遥感、光电智能科技等空天领域的科技探索、体验创新活动,着力搭建空天科技领域青少年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平台。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普主题教育,提高青少年全面能力素质建设水平。


      活动现场,郑华、曾昳军、刘飞、吴宇明、陈金枝、刘燕、袁宏玲、张艳平为水厂路小学赠送科普书籍。


      与会领导宣布2023年硚口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正式启动,后播放硚口区科普特色视频作品。


      活动特别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世球,作“碳为关止——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普报告。徐世球从一碳究竟、双碳目标、三碳责任三个方面,生动地介绍了碳排放的产生及危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等内容,多维度分析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由硚口区科学技术协会、硚口区教育局主办,中共硚口区委汉水桥街道工作委员会、硚口区人民政府汉水桥街道办事处协办,水厂路小学、武汉科技报承办。当天活动在央视频、科普中国、武汉科技报等平台总计超62万人次观看。


      据悉,“全国科普日”期间,《武汉科技报》谋划的“科创号”江城科普快车开跑一号线,宣传展示了硚口区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风采,硚口区各级科协将会开展百余场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9月到12月份,硚口区科协也将利用多种媒体播放独创科普视频《熊猫月球》,开展“‘硚’见幸福”“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系列科普活动,以及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堂活动等。
现场活动

徐世球:以低碳生活方式做到节能减排


      “什么是碳排放?”“二氧化碳如何产生?”“温室效应是什么原理?”“我国双碳目标为什么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世球在以“碳为关止——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主题的科普报告上,向学生们抛出一个个问题,再用数据和事例去解释阐明,让学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知识更有兴趣。

      报告从探究成因切入。徐世球在与现场学生的互动中,介绍了温室气体之首二氧化碳。其中“碳排放”形成的温室效应维系着地球的生命繁衍,同时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导致全球变暖,由此带来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据悉,在目前人类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二氧化碳约占76%;1994年至2017年间地球表面融化了创纪录的28万亿吨冰;40年来,北极夏季海冰范围每10年减少12.8%……而在各个不同的人类文明历程中,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成为重要特征之一。为实现绿色的生态文明,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徐世球指出,中国的双碳目标,对于全球碳排放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如何实现?徐世球从政府、行业、个人三个层面诠释了我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他指出,政府层面责任主要是顶层设计、政策驱动、市场引导、监管保障。行业层面的责任主要是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个人层面的责任就要求每个人以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做到节能减排。他表示,少吃1次快餐,减少0.48千克碳排放量;少搭乘1次电梯,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量……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碳排放,要从绿色生活、丰富知识、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爱护环境、志愿公益几个方面落实低碳生活,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共同努力。
记者:任文
摄影:肖凯
通讯员:张丽萍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