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功能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征、神经症等。头晕可单独出现,但常与头痛并发。头晕伴有平衡障碍或空间定向障碍时,患者感到外周环境或自身旋转、移动或摇晃。出现偶尔头晕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长时间头晕,可能是重病的先兆,应引起重视。
眩晕主要是发作性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主观上却又坚信自身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的一种运动性幻觉,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症。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耳石症、小脑出血、颈部病变、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药物或食物中毒、炎性脱髓鞘疾病等均可导致眩晕。
警惕宝宝患上中耳炎
由于儿童免疫力差和咽鼓管解剖特点,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婴儿不会说,常常表现为用手抓耳朵、哭闹。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以免导致鼓膜穿孔,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堵感,发病隐匿,不容易引起家长注意,这种疾病常因为腺样体肥大导致。因此,腺样体肥大需要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引起和加重分泌性中耳炎。
此外,先天性耳前瘘管表现为耳部皮肤先天瘘口,常有分泌物溢出,所以平时要保持局部清洁,不要刺激瘘口周围组织,一旦感染导致局部肿痛,常需手术治疗。外耳畸形有招风耳、杯状耳等,早期干预进行耳廓矫形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而对于耳蜗、听神经未发育等先天性疾病导致的耳聋,需要早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等听力辅助治疗。
胃病患者喝牛奶有讲究
牛奶营养丰富,其富含的酪蛋白、乳清蛋白等有助于胃病患者的康复。那是不是所有的胃病患者都适宜喝牛奶呢?
慢性胃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胃酸过多的患者,其饮食应少吃或不吃酸性食物,如浓肉汤、柠檬酸、橘子汁以及各种甜食等。而牛奶是碱性食物,可以中和胃酸,牛奶中含有一种磷脂类物质,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很厚的疏水层,它既能抵抗外来不良因子对胃黏膜的损害,又能促进溃疡病灶的愈合,尤其适合胃溃疡患者。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宜饮用,缓解期每天不宜超过300毫升,以脱脂牛奶为主,最好在早晨喝,否则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病情。
另一类属于胃酸分泌过少的患者,如萎缩性胃炎等,应多食用酸性食物,如酸性水果等,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此类患者如果饮用牛奶,尤其是凉牛奶,会加重腹胀、嗳气等症状。因此可以喝一点全脂的热牛奶,每天临睡前喝200毫升左右,饮用时加些开水冲淡浓度,可减少不适,对胃病患者本身的营养供应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