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创新武汉迸发活力脉动

发布日期:2024/1/18 17:51:21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1月上旬,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全国创新型城市排名,武汉第六,较上一年度上升了一名。
      科创改变城市,以科创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2023年以来,武汉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系列科创指标均稳步增长,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
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被突破
      2023年12月1日,在全国机电行业最高奖“2023中国创新设计大会暨好设计颁奖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锐科激光副董事长闫大鹏凭借“圆形改性大模场双包层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项目问鼎2023年度“好设计”金奖。
      项目从全国几千个参赛项目中经过四次筛选脱颖而出,凭的是什么?因为创新和原创突破。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名誉会长朱晓和业内专家一致认为。
      在2023年即将结束的前几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宣布商业化取得关键进展。大米变成血浆,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凭的又是什么?
      科研不是孤芳自赏,18年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为解决真问题,“下场”创业,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水稻种子可大量合成人血清白蛋白,并从基因工程大米中分离纯化出人血清白蛋白。
      经过无数次的技术攻关,杨代常终于实现了全球首创,相关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曾几何时,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早年,湖北人刘胜在国内做航空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随后在美机械和封装领域任教并获得了终生教职、白宫总统教授奖。
      国家发展需要硬核科技更需要创新,在美国那些年,刘胜看到了我国芯片封装的落后,2006年左右,他毅然回国。
      从传统到前沿,从研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设计方法,到半导体芯片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天,我终于看到了一些风景”。今年9月,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团队攻坚的“薄膜生长国产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复杂,需要曝光、刻蚀、掺杂等工业工艺加工,传统化学沉积方式容易产生污染和缺陷。
      由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价:“成果具有突出原创性。”因为攻克芯片封装难题,11月,刘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突破需要小积累,过去的一年,武汉的科技工作者在创新的故事中探索答案。
      武汉烽火通信所属的中国信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国内首款1.6Tb/s硅光互连芯片,武汉大学发布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一种新型抗利尿素调控肿瘤导致的肾功能失调》、光谷企业华日激光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单脉冲能量的工业级光纤飞秒激光器面世、诞生首个射频前端55纳米先进节点通信量产芯片……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的原动力来自于武汉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武汉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重:“大科学”为原始创新夯基石
      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过去这一年,武汉一批国家战略从施工图上“完工”。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统筹布局建设的大科学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
      “自主创新、赶超跨越,我们采用强度仅有国外2/3的国产导线实现94.8T超高磁场,属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1月15日,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在省里汇报时介绍,作为首个落户湖北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心填补了国内超高磁场实验条件的空白。
      力扛创新战略担当,释放更大动能,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设施优化提升项目于2023年10月获国家发改委概算批复,随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动工建设。
      据了解,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总投资20.96亿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建设期5年,提升后,将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公共开放的极端实验条件,支撑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目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2个月前,同样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的大科学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这个位于东湖科学城的又一国之重器,具备了全球毫伽级、基准微伽级的重力数据获取、评估与应用能力。项目建设总体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多个技术参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未来也将发挥重要功能,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相关科技研究做出系列服务。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产出和领军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为国家创新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储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保证。
      “织物版”旗帜登月、“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助力“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开发出第一代无铅轻质电离辐射防护服……
      近三年,这一连串的重磅科研成果,均出自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坚持走创新之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3年9月,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表彰为“2023年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前赴后继,2023年6月,为摆脱国外进口人造血管原材料,武汉纺织大学还与稳健医疗签下协议,双方将共同研发人造血管项目,力争三年内技术攻关啃下硬骨头。
      过去的一年,武汉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东湖科学城骨干道路连网成环,包括筑芯创研空间、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空间在内的武汉新城十大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8家湖北实验室建设成效显现。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预研预制。武创院、武汉光化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行。
闯: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闯关转型,在过去的2023年,武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转型“闯关”。
      光纤预制棒是光纤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绳其祖武,接过“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的衣钵,2023年开始,烽火锐拓预计用3年时间,对中国信科“5G承载网用新型自主超大尺寸、绿色环保、多用途光纤预制棒的关键制备技术”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项目完成后将建成规模化生产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生产线,优化我国“光棒-光纤-光缆”完整产业链布局,解决高端光棒产能供应不足、受制于外的问题,推动我国从光纤制造大国向光纤制造强国迈进,为我市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作出重要贡献。
      加强自主创新,武汉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企业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闯关。
      同样是光纤,在另一个细分产业领域可以“感知一切”——通过高速路面震动,监测道路及车辆各种信息,理工光科将智能道面系统“铺到”花湖机场智慧高速。
      “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核心器件当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一个小拇指头大的核心器件近万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回忆理工光科成立初期,愤愤不平。
      不受制于人,在姜德生的带领下,近两年,理工光科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强大学科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为国内许多重大工程提供了急需的新型光纤光栅阵列传感器。
      为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包括以上2个案例在内,2023年,武汉市科技局共支持1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900万元的资金。
      武汉产业发展闯关,需要的是一个个创新主体——企业的不断敢闯敢拼。
      66岁的孙小蓉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身为女性创业者,她的身份从同济医生、美国博士后到放弃教授职位“发誓要把肿瘤自动检测技术搞清楚”回国回汉创业者,35年一路走来,“不断闯关,一直在超越”。
      2016年建立宫颈癌筛查诊断云平台,2023年,兰丁大数据云平台已覆盖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州,到2023年12月31日,项目已累计完成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超1000万人。
      即便如此一路高歌,孙小蓉在50岁时也因为一次误签协议,面临一次创业失败,险些“净身出户”,就在竞争对手觉得她“活不下去”的最难时刻,她坚信“创业是理想主义者们的英雄主义”。
      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最新的数据,武汉进入全国第六,是创新能力的充分显示。
      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百万在校大学生等科教资源优势,武汉正以“加速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迸发出较强创新活力:技术主导的产业集群加快成型,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去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000家以上,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新:瞄准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武汉正在培育人工智能、元宇宙、车联网等产业,从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就在上个月,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公布,高德红外黄立获奖,眼光看向未来,早在3年前,黄立就创立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衷华脑机)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目前,衷华脑机自研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拿下多项全球“首创”。“人脑是个巨大的金矿,一旦进入,满地皆是宝藏。”黄立说。
      黄立赴京领奖当日,2023年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发布,“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等8项成果为全球首创,全部诞生于武汉。
      “‘点亮’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2023年8月获批国家药监局上市。”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精测院院长周欣介绍,该系统超越了传统胸透、CT的局限性,能够点亮肺部盲区,更好支持肺部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全球首个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产品。
      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永远无法最大发挥应用价值,周欣团队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2018年武汉市科技局第一批成果转化项目,目前获批临床医疗器械注册证,成果领跑全球,欧美同类产品还未进入临床。
      同样是一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就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团队正在研发的“全国产时序可控脉冲铥激光复合治疗仪”,团队介绍,该成果不仅能够实现对“人体顽石”的粉末化,还能高效气化切除肿瘤组织,其核心部件“时序可控脉冲掺铥光纤激光器”取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占领铥激光科学研究与医疗应用的技术高地,打破国外产品垄断。
      近日,在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的凯德维斯“妇科肿瘤诊疗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大楼前,医用运输车进出繁忙。
      “从临床研究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作为马丁院士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连续2年,凯德维斯开发的HPV(人乳头瘤病毒)整合检测试剂盒、子宫内膜癌筛查试剂盒先后获批进入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为省内首家2款创新产品都进入这一“绿色通道”的企业。
      在新质生产力中发展全球化和数字化,王金桥带领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自研的全球首个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制造质检、纺织生产质检等10余个领域。
      武汉目前已集聚包括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内的人工智能企业650家,较去年增长35%。
      “打造令人向往的世界级美好城市。”就在武汉新城的核心区内,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算中心并排而立。“在这里,可以像购买水、电、气一样购买算力。”
      “过去,我们招商引资谈的是土地、政策支持,现在是应用场景、算力和数据。”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称。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脑科学、量子信息、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全新赛道正在逐渐形成,武汉市科技局表示,接下来,将对核心赛道的创新主体进行超前谋划培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武汉不仅信心强、底气足,干劲更大。”2023年12月28日,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首创建成“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此外,还将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和未来产业场景应用大赛、技术经纪人大赛等系列创新赛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形成新动能、新发展。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