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前沿

二十四载中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向北而去探索极地

发布日期:2023/10/16 11:49:52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日前,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
北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我国为什么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呢?那是因为北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研究北极可以强化我们对北极的科学认知,服务于极地保护和利用。
      北极科学考察可以促进我国的北极利用。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通道,它可以极大缩短我国至欧洲的航运距离,降低航运成本,但航行受海冰环境等制约。通过北极科考,可以掌握航道气象、海流和海冰等关键要素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北极航道利用提供预报服务。
      北极科学考察可以更好预测生态环境变化。通过现场科学考察,可以系统掌握北极生态系统特征并预测潜在变化,为北极熊等关键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北极科学考察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特种装备研发水平。
中国北极科考成果丰硕
      我国迄今共组织了13次北冰洋科考和19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科考,在北极大气、海冰、海洋、冰川、生物、地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学考察成果。
      我国自主研发了海冰漂流气象站、海冰物质平衡浮标、海冰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冰基自动化观测设备,从不同时空尺度揭示了北极海冰的变化机制。中国第5次和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依托号试航了北极所有三条航道——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获取了现场天气、海冰和海洋第一手资料,为航道商业利用奠定了基础,“雪龙”号也由此成为我国唯一一艘试航北极三条航道的船舶等。
中国第13次北冰洋考察载誉归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考察队由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29家单位的99名考察队员(其中外籍队员5名)组成,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主航线为上海—楚科奇海作业区—加克洋中脊作业区—北极点区域—加克洋中脊作业区—楚科奇海作业区—上海,总航程1.5万余海里,历时79天。
      本航次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开展冰站调查和海洋综合调查作业,填补了在该区域调查数据的空白;首次开展了中层鱼调查,获取了乔式珍灯鱼等鱼类样品;中泰在北冰洋首次开展合作,就新兴污染物——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在大气、海洋和沉积物中的分布及来源开展调查研究;中俄在加克洋中脊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就深部地壳结构、岩浆作用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本次考察应用了诸多新的技术装备,极大提升了观测效率,如首次在北冰洋布放自主研发海冰内应力浮标1套,海冰光学剖面浮标1套,为海冰模式的优化发展提供观测支持;首次应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海冰厚度的无人化智能观测等。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