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前沿

“祝融号”雷达揭示着陆区古多边形地貌

发布日期:2023/12/6 17:49:46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11月27日消息, 根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信息,天问一号巡视器“祝融号”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搭载的低频雷达(Rover Penetrating Radar,RoPeR)发现了着陆区的垂向分层结构,揭示了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表改造事件,为剖析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沿着雷达车前进方向的地下结构的横向变化同样重要,可能反映了更加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雷达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河海大学等,通过对“祝融号”低频雷达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其反射特征存在许多分立的垂直低频条带。通过与火星地面现存的地貌特征进行对比,该研究认为新发现的结构可能是深埋在地下35米处的多边形地貌。该研究在1.2公里的行进距离内识别出16个多边形楔体,这表明乌托邦平原地下可能广泛分布着该类地貌。
      该研究表明地下多边形可能由火星早期的冻融循环产生。研究显示,在地下~35m深度以上和以下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在晚西方纪—早亚马逊纪火星的水活动和/或热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在中低纬度(~25°N)发生过强烈的古气候变化,或与古火星轨道倾角变化有关。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