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精神谱新篇——人民推动改革的武汉贡献》
文中聚焦武汉科技创新
以下是文章节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武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敢为突破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湖北武汉考察。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光谷,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就在这次考察的2个月前,武汉正式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月,作为武汉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启动运行。
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武创院重任在肩。
武创院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吸引众多科研“大咖”携“硕果”前来,探索科技成果落地扎根的机制和模式。
上个月,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数据产品在深圳数据交易所上市。该产品将提供低空视角下智慧光伏目标检测数据集和智慧城市目标检测数据集等服务。
研发出这一数据产品的企业,正是2016年在武汉诞生的飞流智能。然而,公司成立前几年,手握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却迟迟打不开武汉市场,创始人刘奇内心焦急。
武创院启动运行仅2个月,产业创新部负责人主动找上飞流智能表达合作意愿,双方一拍即合,并联合中国铁塔于当年10月组建“武创院飞流城市感知网络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在这一平台的助力下,企业资源变多了,业务开展得越来越顺畅。
“创新中心为企业的科技成果找到了转化和应用场景,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刘奇说。
用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产业难题。目前,武创院已有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培育计划。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引擎,体制改革则是促进创新的点火器。
长期以来,如何让高校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今年2月,武汉市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系列举措,旨在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
用钢针刺、用沸水煮、用剪刀剪……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一块块固态电池“饱受摧残”后,仍然维持着良好性能。
202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在这里“点火”。
短短半年时间,该中试产线已经形成从研发、生产、测试验证到电池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线。
如今,武汉市备案的中试平台已达156家。随着武汉各中试平台服务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创意”转化为“创造”。
科技创新,更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
在光谷,从面向全球发布“光谷招贤榜”到上线“人才注册积分制”“数字人才卡”、搭建“人才会客厅”,过去十余年来,一连串敢为人先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举措,让无数企业实实在在受益。
“激光行业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学们未来必将大有可为!”近日,光谷卓越工程师(激光)实践基地培训班第二届“激光第一课堂”开班仪式上,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向200多名学员喊话。
10多年来,邓家科带领研发团队组建党员攻坚队,深耕激光精细化应用研究,填补激光领域一个个国内空白。2022年至今,华工科技累计承担20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牵头制定激光行业首个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