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什么?”“彩虹是怎么形成的?”8月14日,在易家街道张毕湖社区科普班,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正如火如荼开展。
为激发小朋友们对未知的好奇与科学的探索,促进小朋友们全面发展。易家街道张毕湖社区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为青少年们举办物理知识科普实验课。
活动伊始,大学生志愿者安志伟先利用天气现象和现实景象向小朋友解释物质状态变化下的汽化、熔化、凝固等变化。小朋友们热情高涨,积极回答问题。在随后的“旋转的小蛇”小实验中,志愿者邀请小朋友们上来参与实验,前几次实验失败后,小朋友们并未放弃,根据实验原理与老师一起寻找失败原因,多次尝试,最终小朋友们因实验成功而高兴。老师向孩子们解释实验原理,蜡烛燃烧产生热量,然后空气受热上升,推动纸蛇使得纸蛇转动起来,类比到生活中的孔明灯、热气球上升也是同样的道理。
随后,大学生志愿者陈梅娜带领小朋友由彩虹桥实验学习物理科普知识——毛细现象。她在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毛细现象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小朋友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为加深小朋友们对毛细现象的理解,老师准备了毛笔和宣纸,由小朋友们自己进行书写,感受墨汁在宣纸上的扩散,体会毛笔字中的毛细现象。小朋友们在两次实验中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对物理产生好奇与兴趣。
物理科普小课堂不仅能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物理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今后,张毕湖社区将继续举办类似科普活动,为社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