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学生活

战酷暑高温专家教你怎么吃

发布日期:2010/7/28 9:43:13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40.3℃!2010年7月5日16时,反映北京市平均温度的南郊观象台监测到自1951年北京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7月上旬的最高值。7月5日堪称北京入夏以来最“耀眼”的一天,强烈的光照将路上的行人逼向墙根、桥底,连热门景点天安门广场的游人也显得稀少。气象监测数据显示,5日14时刚过,北京城区以及超过一半远郊区县的气温都已飙升至40℃,而反映内城气温的古观象台甚至监测到42.9℃的极端温度。地面温度则更是高得吓人,4日14时,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外,地面温度都在60℃至68℃之间,石景山的地面温度最高,达到了68.3℃。
    近日,各大医院也迎来了暑期就诊高峰,中暑病人比平时增加一倍。高温天气煎熬着大家的生活,同时也在考验我们机体的健康。炎热高温本身对人体就是一种“逆境”,身体必须靠大量出汗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汗水的成分相当复杂,除水分之外,还含有钠、钾、钙、镁等矿物质,维生素C和多种B族维生素,以及少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同时,高温使得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而营养素和水分的大量损失,还有空调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浊,都会加重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的感觉。如果在饮食上没有合理安排,高温天气非常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尤其要预防以下几种现象的发生:
    高温天气没胃口,所以不吃饭、少吃饭
    很多人在高温天气都会觉得没有胃口,所以饭量会减少,甚至于到了饭点不愿意吃饭,逃避吃饭。其实在高温天气,我们更应该重视食物的均衡摄取,一方面高温的天气本身会增加我们的身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饮食上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充,则更容易出现中暑、四肢乏力等健康问题。
    只吃水果,不吃正餐
    很多朋友喜欢夏天,因为夏天的水果品种丰富,好吃又解暑。尤其在桑拿天里面,饭菜提不起人们的胃口,于是索性拿水果来代替。水果吃饱了,正餐自然就省略了。尽管水果美味可口,是解暑消渴佳品,但过量食用水果,势必影响其他食物的正常摄入,难以保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如果只吃水果而忽略了正餐,身体的营养和能量得不到补充,自然感觉乏力。人体每天需要多种营养素,而水果往往只能提供碳水化合物、部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含量很有限,长期以水果替代正餐势必影响健康。

 
    用冰镇的饮料和冰激凌来解暑
    很多人都认为,夏天气温炎热,容易“上火”,感觉干燥、口渴、烦躁,因此应当多吃冷食。于是,冰镇的饮料、雪糕、棒冰、冰激凌成为了这些朋友解暑的佳品。
    实际上,吃过冷的食物,会让人体的消化道黏膜下血管快速收缩,使得吸收能力下降,胃肠功能减弱,不利于补充水分和养分,还会降低胃肠抵抗力而容易引发腹泻、胃肠炎等。同时,因为消化系统供血减少,散热不畅,反而令人感觉更热更烦躁。许多人在吃冷饮时往往过量、过冷,由于自身正处于大汗淋漓的高热状态下,骤热骤凉,极易刺激咽喉和肠胃,引起咽喉疼痛、胃部不适。心血管病患者,大量进食冷饮后,可能会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诱发心绞痛;冷饮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上腭、舌头和头顶出现麻木感,继而随着血管扩张而引发搏动性头痛和恶心。尤其是平日胃肠虚弱者应更加注意食物温度问题,严格限制生冷食物和冷饮。特别是儿童,多吃冷饮会影响身体抵抗力,引起不必要的咽喉和肠胃疾病。
    其实,冷食冷饮的防暑降温效果不但远不如热茶、绿豆汤等饮品。解暑应当喝略微高于体温的饮料,使胃肠血流增加,改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高其抵抗力。
    通过大量饮用啤酒来解暑
    很多人认为多喝啤酒能解暑,热天喝啤酒的确有一种凉爽的感觉,尤其是把冰镇过的啤酒一饮而尽,那种沁彻心脾的感觉让很多人对啤酒钟情不移。但是,这种感觉只是嘴巴、消化道和味觉短期的快感,喝多啤酒后,不出半小时,人往往会感到口干咽燥、全身发热,毫无清爽之意,因此啤酒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此外,啤酒的能量很高,人们称之为“液体面包”,若是靠啤酒解暑,估计暑未解掉,啤酒肚却来了!
    要清热防暑,就应当多吃苦瓜等凉性果蔬。
    很多人一说清热防暑,就只想到苦瓜、黄瓜、冬瓜等“凉性”果蔬,每天盯着它们吃,而且最喜欢吃凉拌菜,很少用油烹调。这些清凉蔬菜虽然含有维生素C和钾,其他营养素的含量却偏低。从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叶酸、钙、镁等含量来看,均排名靠后,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含量也不足。如果很少放油烹调,也会让蔬菜中的脂溶性营养素难以有效吸收。虽说凉性果蔬本身热量很低,但也会降低人体的产热耗能效率。如果过多食用凉性食品,可能会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加剧夏日营养不足。
    此外,凉性食物会降低人体的“火气”,但通常也意味着人体的散热功能下调。比如说,平日手足冰冷的女孩子,吃凉性食物就会令她们的身体更凉。中医很难用生物学的词汇来解释,但“清火”的总体效果是人的热量消耗下降。这样,吃同样的食物热量,就更不容易瘦。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过食凉性食物还会引起肠道蠕动加速,甚至腹泻,更降低了营养素吸收效率。
    综合而言,夏季天气炎热,阳光曝晒,更需要足够的抗氧化成分和多种维生素。选择蔬菜时,要特别注意深绿叶菜。深绿叶菜无论从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还是抗氧化成分,都要比浅色蔬菜高,因此综合营养价值也高。夏季最好每天吃200克左右的深绿叶菜,比如菠菜、苋菜、豌豆尖、油麦菜、芥蓝等,再加上其他浅色蔬菜200~300克,就能得到最全面的蔬菜养分。当然,蔬菜烹调的方式也很重要。既要吸引食欲,又要口味清淡。烹饪绿叶蔬菜时,放少量油清炒,或焯烫后放少量香油凉拌,都是夏季比较理想的烹调方法。
    “降火”别过火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夏天气温高,人体内自然就“火”大了,多喝点菊花、胖大海、金银花等不仅能解渴消暑,还能驱走内火,所以天热时,很多人带着“降火茶”走到哪里喝到哪里,一天到晚随时“降火”。为此,野菊花、胖大海、金银花以及形形色色的传统“降火”凉茶也备受追捧。但一些整日茶不离嘴的人却出现了食欲下降、口舌生疮、失眠、腹泻等“凉茶过敏” 症状,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降火”降过了头。所以,体质虚弱的人还是主要以饮食调理为主,饮食要以温为宜。夏季养生,要以清补、助阳、滋阴为目的,以降心火,养肺气。夏季人们要特别注意少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别误伤脾肺之气。
    按照祖国医学理论,“上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者是虚火。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热”的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
    即便在盛夏,也不是人人都需要“降火”。首先,婴幼儿绝对不能盲目“降火”,否则会出现腹泻、腹痛、咽痛、咳嗽等症,还会诱发扁桃体炎、咽炎;其次,月经期的女性和一些患有妇科疾病的妇女体质一般都偏寒,过度饮用“降火饮料”容易引起痛经、虚脱等现象;体质虚寒的慢性病人脾胃功能差,常喜温畏寒,也应该避免“降火”。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容易失津液,虽然“降火”不宜太过,但是也有合适的“降火”方法:
    1.盐开水 中医声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任何含糖饮料都不如白开水的价值大,因为纯净的白开水进入人体后能很快被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调节体温、清洁人体内的杂物。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新鲜开水(20℃~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喝白开水时最好加些盐,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力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2.茶水 保健医生时常建议人们用喝茶的方式补钾。钾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如果缺钾,人就会感到倦怠乏力,且耐能量力降低。缺钾严重时,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全身肌肉无力。茶叶含钾较多,约占其比重的1.5%左右。钾能随汗水排出,温度适宜的茶水应该是夏季首选饮品。
    3.绿豆汤 绿豆汤有独特的消暑清热功效。中医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预防中暑等功效。有关实验表明,绿豆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护肝脏等均有明显作用。惟一不足之处是绿豆偏凉,体虚者不宜服用。
    4.苦瓜 有人把西瓜当成夏日解暑的珍宝,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最开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类食品却是苦瓜。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的经验之谈。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祛火。苦瓜的微苦滋味,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因此,夏日食苦瓜正合时宜。用鲜苦瓜捣汁或煎汤,对肝火目赤、胃热烦渴、湿热痢疾等皆为辅助食疗佳品。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
    5.陈醋 夏季人们饮水较多,胃酸相应减少,使食欲减退。适量食用陈醋可增加胃酸的浓度,生津开胃,帮助消化。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可使胃酸增多变浓,从而增加食欲;在烹饪时加几滴醋,还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另外,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醋还能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
    维生素饮料怎么选
    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异常热情,居然一再创下40℃以上的温度纪录。惟一的庆幸,就是空气湿度较低,汗水蒸发较快。因此,在树阴下能够感觉到,出汗的皮肤表面是凉的,这是因为汗液的蒸发带走了热量。在35℃以上的环境温度中,人主要依赖汗液的蒸发来调节体温。
    既然天热的时候出汗多,大家也特别爱喝饮料。前几天说到维生素C的话题,就有人问到: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饮料里面都加了维生素,这些饮料该怎么挑选呢?它们真的对补充维生素起到很大作用吗?
    的确,天气酷热的时候,人们需要格外注意补充维生素,仅仅喝白水还不够。因为汗液不是白水,其中内容丰富,从少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到钠、钾、钙、镁,再到各种水溶性维生素,都能在汗液中找到。身体蒸发汗液,使血液集中于体表,对于一些本来身体虚弱的人来说,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会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下降。缺乏钾会让人对暑热的抵抗力下降,缺乏B族维生素会让人们的食欲更加下降。越热越不想吃,越不想吃越不扛热,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种时候,喝什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饮料中能帮助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显然是件好事。如果在家里自制各种健康饮料、茶水和绿豆汤,自然是最为理想。不过,在外行走的时候,很多时候就只能依靠市售饮品了。那么,维生素饮料能帮上忙么?
    首先是维生素品种的问题。只含有一种维生素,不如同时含有多种维生素好。人们吃西瓜、吃水果就可以补充不少维生素C,但B族维生素大多难以从水果当中补充。它们主要来自于粮食、豆类、薯类和动物性食品。所以说,在高温季节,各种B族维生素要比维生素C更容易发生缺乏。
    其次是维生素数量的问题。如果价格相同,维生素的含量高一些,补充的效果也会大一些。如果一种饮料宣称能够补充某种营养素,也就是说它富含某种营养素,那么它至少应当能够供应这种维生素的30%的日需要量。比如说,如果是供应维生素C,那么一瓶当中的含量应当超过30毫克。
    怎么来计算这个数值呢?如果包装上没有写明营养素的添加量,几乎可以不考虑它的营养作用,谁知道其中能有多少呢?没有数量就没有人对它负责。如果包装上有“营养成分表”,那么要看一看是说100毫升中的含量,还是一瓶中的含量。然后看它一瓶中有多少毫升。
    比如说,如果某产品标签上写明,100毫升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20毫克,占NRV(营养素参考值)的20%,而这瓶饮料的总量是500毫升,那么一瓶中所提供的维生素C总量就是100毫克,为NRV的100%。如此,这瓶饮料对于供应维生素C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此外,还要考虑到维生素稳定性的问题。各种饮料都是透明瓶子包装,而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6在内的多种维生素都是比较怕光的。所以,储藏时间越长,含量就越低。更糟糕的是,维生素的一些降解产物可能有一定毒性。所以,如果瓶子能够降低透明性,或者放在棕色瓶、蓝色瓶、红色瓶中,维生素的损失就会小一点。
    然后是综合营养价值的问题。喝到维生素的同时,也可能喝到太多的糖分,太多的磷,太多的色素香精添加剂之类,那么这样的产品也就不值得多饮了。例如,有的产品口感相当甜,糖含量高达8%-10%,那么,喝500毫升的饮料,也就同时得到了40-50克糖。如果一天喝三瓶,就相当于吃一碗半米饭的能量,促进发胖的危险不容忽视!
    然而,人们通常不会认为喝饮料和吃米饭一样能饱,而这些以高果葡糖浆为甜味来源的饮料本身,也不会给人带来明显饱感。很多人往往会奇怪“为什么我喝凉水也长胖”,其实这是因为那本来就不是普通的凉水,而是冰镇过,并带着维生素、果味之类幌子的糖水!
    最后是性价比的问题。这就要好好看看标签上的原料、维生素含量、重量和价格等多个指标了。比较一下各种饮料,看看谁提供的维生素品种多,总量高,包装比较令人放心,含糖量较低,然后再参考价格,算出每100毫升的价格,就能心中有数。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当明白怎么挑选维生素饮料了吧……
    清热祛暑三鲜茶
    在暑湿的天气,有名的三鲜茶怎样做?在此介绍一下:
    原料: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鲜薄荷30克。
    制作:上药切碎,稍煎煮,取汁代茶饮。
    功效:消暑清热,芳香化浊,和胃解表。
    应用:夏季感冒,中暑疰夏,头痛鼻塞,胃呆纳减,泛恶泄泻。
    本药茶源于《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方中三味皆为鲜品,依中医传统用药习惯这三味中药在夏季也常用鲜品代干品,其药效更显著;鲜藿香、鲜佩兰功能清暑化湿,和胃解表,为夏季常用的解表清暑要药,再配薄荷,可加强本药茶发散祛邪,清热祛风的功能。因本药茶用的是鲜品,故非常清香。(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在药店有售。)
    薄荷粥
    原料:鲜薄荷30克或干薄荷l5克(药店有售),粳米100克,冰糖15克。
    制作:1.薄荷洗净,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熬5一10分钟,去渣留汁。
    2.粳米洗净,放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粥将成时,加冰糖、薄荷汁,再煮沸。
    功效:清热解暑,清利咽喉。
    应用: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薄荷粥方见《医余录》。据近代研究,薄荷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包括薄荷醇及薄荷酮),它具有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可使发热者体温降低。薄荷在临床上还有健胃作用;薄荷醇具有防腐功效,故对肠内胀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薄荷对呼吸道炎症也有某些治疗作用。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一般情况也不宜多服久食。
                                                   (来源:北京青年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