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工作动态

探访武汉院士专家工作站 | 与城市同频更新,这个院士工作站为基建“延寿”

发布日期:2024/7/15 11:47:26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超千万人口的武汉跃入超大人口城市规模行列。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居住”“出行”“环境”都是与幸福感直接挂钩的关键词。有这样一个院士工作站,10年来“上天入地”与城市同频更新,延长各类基础设施的寿命,为人民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记者走进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市政集团)院士工作站,听工作站负责人武汉市政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忠超讲述了武汉基建向上生长的追光故事。


武汉市政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忠超。李子云 摄
拦截初雨治污,延长道路年限
他们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宜居
      武汉市政集团是武汉城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有着近7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业务领域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例如市政道排、高速公路、房屋建筑、大型桥梁、地铁及地下空间、生态环境和工程设计等。
      武汉第一条轻轨、武汉第一条地铁、武汉长江隧道、武汉第一座人字形立交桥、武汉第一座多层立交桥、国内最大的城市互通立交……70余年来,武汉市政集团为城市筑骨锻基,打造了武汉的许多经典第一。


武汉三环线西段汪家嘴立交工程模型。李子云 摄

      在众多的工程项目中,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和武汉江北快速路工程,令李忠超记忆尤其深刻。这也是2014年该集团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之后承接的两个重大工程项目。
      作为继东湖和汤逊湖之后的武汉第三大城中湖泊,南湖20世纪90年代起水质急剧恶化。自2006年起,武汉采取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完善配套项目设施等措施,逐步改善了水环境,但治理效果离生态标准还有差距。
      2018年,武汉市政集团承建了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同时期,武汉市政集团首位入站院士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王超、彭永臻、谢先启亲临南湖,把脉南湖水环境提升治理。


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把脉南湖水环境提升。李子云 摄

      在院士及其团队“最强大脑”的助力下,“外围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整体治理思路很快便实施起来,形成多项水生态修复技术,建成南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应用示范1处(初雨处理厂),有效改善南湖及周边居民区环境。


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参加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技术方案咨询会。李子云 摄

      所谓“外围截污”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李忠超介绍,下到地面的雨,前面10—15毫米被称为“初雨”,这个阶段的雨水带有灰尘、油污等。在武汉基建人眼里,这类雨水是用来“洗天洗地洗马路”的。而初雨处理厂的建设,就是为了拦截初雨,经处理之后再排入湖中,减少整体进入南湖的污染物。
      这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初雨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5万立方米,包括在线处理25万立方米雨水、存储9万立方米的雨水。除此之外,他们还在湖底种植了大量的沉水植物来清淤,以吸附湖中钠、氮、磷等有害物质,对水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进行改善,有效加强了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通过“内源治理”的湖水,水质重新从劣V类提升到V类。“南湖水深百鸟飞”的景象重回市民日常生活之中。
      除了湖河,岸边也有市政人的身影。每天在城市中穿梭,你有没有发现脚下的路越来越平整了?七八年前,走在沥青铺装的道路上,路面被车辙压得变形的印记随处可见,施工队伍对路面进行翻新的场景也常有发生。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武汉已经不多见,其中的变化就有院士工作站的功劳。


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参加市政集团科研项目咨询会。李子云 摄

      2015年,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入驻工作站,依托武汉江北快速路工程,缪院士团队与武汉市政集团针对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和低温开裂的问题,提出高模量长寿命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采用改性剂和基于设计方法制备出具有优异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疲劳开裂等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形成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成套技术,编制了适用于工程应用的技术指南。
      这一成果已应用于武汉江北快速路等工程中,应用项目每平方米单价降低约5.4%,节省工程造价约0.6%,应用累计节约工程造价255万元。其后该技术被运用到武汉大大小小的道路中来,有效解决了路面车辙、低温开裂、服役年限不达标等问题。
      李忠超说,沥青路面运用该技术后,一般可以使用15—20年,并且几乎不会变形和破损,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还环保耐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
七位院士团队接连入驻
从工程实施迈向智能建造
      10年来踔厉前行,武汉市政集团院士工作站陆续引进七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入驻。包括水科院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及其团队,建筑材料专家缪昌文院士及其团队,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欧进萍院士及其团队,工程结构与抗震减震专家周福霖院士及其团队,水工结构专家钮新强院士及其团队,给水排水工程专家张杰院士及其团队,工程爆破专家谢先启院士及其团队。


武汉市政集团院士工作站历年入站院士。李子云 摄

      依托院士工作站,武汉市政集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该公司累计获取经济效益近20000万元;另一方面,企业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累计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0余项,编写国家、省部级工法百余篇,获市级以上BIM奖项20余项,20余项科技成果被评价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受邀作专题学术报告会。李子云 摄

      “院士走进企业,帮助我们解决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不自觉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李忠超认为,这10年在院士工作站“智囊团”的助力下,很多城市重大工程项目得以实施,也同时让企业形成了浓厚的“追光”文化,不断实现科技成果向实际的施工工艺、设备等转化。
      如今,武汉市政集团也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向智能建造迈进。李忠超比喻,就像大树会生病虫害一样,桥梁等建筑物也会有病害,而智慧化监控系统就是城市建筑的专职“医生”。
      目前,武汉市政集团已经搭建自己的集约化“大后台”,通过无线传输,全自动检测软硬一体化研发,突破当前自动化检测的局限性,实现了监测三维可视化、工程安全评估模型管理、数据互通互联功能,解决了人为的影响因素、安全可视化等难点与痛点。未来,工作站还将继续发挥强大助力,在施工层面,开展智能机械设备的研发、建造方式的转变研究等;在建筑材料方面,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


武汉市政集团所获荣誉展示。李子云 摄

      “超大城市规模意味着一些老旧街区可能持续两三百年的面貌,所以我们就必须提升建筑的耐久性。”李忠超说,站在第一个10年的节点,他希望陪伴院士工作站继续追光而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更高品质的生活。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