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活动动态

【相约全国科普日】科普活动进社团,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发布日期:2024/9/27 18:45:46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9月26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普基地联合青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走进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为5、6年级数学社团小学生开展了“科学家精神宣讲和科普实验”进校园科普活动。
      “你们知道华罗庚是谁吗?”“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精神宣讲在小朋友们热烈的回答声中开始。科普志愿者向数学社团的同学们讲解华罗庚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年幼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离开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但是,这位伟大数学家不愿轻易向命运低头,辍学回家后,他一边帮助父亲照料杂货店,一边自学数学。仅靠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五年时间他就自学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为以后成为卓越的数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初,华罗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返回祖国。途经香港时,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我从华罗庚爷爷身上学到了只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再艰难的环境,也会获得成功的。”“落后就要挨打,我要向科学家华罗庚学习,好好读书,报效祖国。”……听完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激动的心情。


      “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科学家精神演讲结束后开始了科普实验环节。
      科普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演示“神奇的视觉错觉”实验,李泽涵同学跟身边人介绍道:“我知道,这个实验的原理跟光的折射有关!”志愿者石亚楠夸他聪明,并详细解释了因为镜子的摆放角度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度发生了变化,进入我们眼中的光线角度也随之变化导致了镜子外的物品在镜子里面“变形”了。
      混凝现象是什么?志愿者王杰用板书向小朋友们解释了这一现象。“水中难以沉降的杂质颗粒物被某种物质吸附聚在一起沉淀出来的现象就叫混凝。”王杰还跟小朋友们科普到,长江水到自来水就需要经过混凝处理。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利用氢氧化钠、氯化铁溶液、自来水、高岭土和腐殖酸进行了混凝实验,他们把高岭土和腐殖酸先加入自来水中做成模拟长江水,随后加入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溶液再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为什么水处理的混凝药剂加多了后,水反而变得更浑浊了?”李晨泽小朋友提出了疑问,王杰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通过板书进行了讲解:“简单来说,我们往水中加入的化学药剂本身也是一种‘杂质’,加入合适的数量时,它可以正好与其它杂质吸附凝聚变重而沉淀。如果加入过量,过量的药剂在水中变质成为新的‘杂质’使水又变浑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氯化铁溶液的不断增加,模拟长江水先变清澈后变浑浊。”


      听完志愿者的讲解后,小朋友们纷纷感慨,原来理论知识的背后还需要靠实验去进行验证和补充,如果不是亲自动手,我们肯定会以为加的氯化铁溶液越多水就越清澈。

      活动最后,科普基地骨干成员祝淑芳代表基地向钢花小学捐赠了一系列《一百位科学家的中国梦》科普书籍。学校田老师表示,相信经过这次活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科学家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种子,慢慢发芽长大。


      本次科普研学活动是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普基地“2024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科普基地主任韩军教授,科普基地骨干成员范先媛、祝淑芳,14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共同完成,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数学社团40余名学生和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