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健康科普

如何避免青春期“冲动”事件?儿科医生暖心建议

发布日期:2025/2/12 15:35:42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许多家庭亲子关系面临挑战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迅速变化,他们逐渐展现个性并渴望自主。然而,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中可能被视为干涉,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近期,我们科室接诊了一名13岁的孩子,因与父母争执情绪失控,将家中的感冒药混合服用20余片。孩子随后出现胡言乱语、伴恶心呕吐、心慌及肌肉酸痛等症状,被家长发现后紧急送医,孩子检查结果提示肝肾心肌酶谱等结果异常升高,经洗胃、导泻、营养心肌、补液等治疗,经历5天最终脱离生命危险。然而,这一行为带来的身体损害不容忽视,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因冲动服药的案例并非个例,仅过去一个月,我们已收治10余名类似患者。
      大量服药对孩子的危害极大,有些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些事件为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在青春期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情绪波动的时期?加强亲子沟通无疑是关键。
关注情绪变化
      细致观察:留意孩子的日常表现,比如言语变少、兴趣减退、容易发脾气、自伤行为等,这些都可能是情绪波动的信号。
      选择合适时机:与孩子谈话时,尽量避开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刻,可以在散步、吃饭、临睡前等放松的环境中,轻声询问:“在学校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聊聊吗?”
      避免“贴标签”:切忌使用“你怎么这么懒”“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之类的话,避免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代之以“我能看出你有些不开心,可以跟我聊聊吗?”即家长需要“看到”孩子的感受,跟孩子一条战线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跟“问题”联手来打击孩子。
倾听而非打断: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主动做“倾听者”:当孩子表达时,放下手机或其他干扰,专注听他们的话,不打断、不抢话或急于给出解决方案。保持眼神接触和适度的回应(如点头或说“嗯,我明白”)。
      学会复述确认:用复述的方式确认理解孩子的意思,比如“你是觉得最近作业太多,压力很大,对吗?”
      少用否定语气:避免“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或“你想太多了”这样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我能理解你觉得很辛苦”或“上次数学考得不错,说明你努力了。”
建立信任关系
      安排亲子专属时光: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一次亲子互动,比如一起打球、跑步、看电影,增进亲密感。
      关注孩子兴趣点:主动了解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比如游戏、动漫或运动,表现出对这些的兴趣,建立共同话题。
      保持情绪稳定: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尽量保持平和,做孩子情绪的“容器”,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以免破坏信任关系。
避免矛盾激化
      暂停争执的技巧:当矛盾升级时,家长可以冷静地说:“我们先停下来,等彼此平静后再继续聊。”避免在情绪失控时说出伤人的话。建议家长此时离开争执现场,换个环境待一会儿。
      选择正向表达:用“我”开头代替“你”的指责,比如“我觉得你的做法可能不太安全”比“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更能被孩子接受。
      商量解决方案:当意见不一致时,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参与决定,增加责任感和理解力。
尊重隐私但适度关心:平衡距离与关怀
      不随意检查孩子的书包、手机或日记,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边界”。
      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找机会自然地聊起学校生活、朋友关系或兴趣爱好,避免强制干预。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食欲不佳、易怒、成绩下滑等,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沟通:“最近我觉得你有点不开心,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
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从“命令者”到“支持者”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先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与他们一起分析利弊,寻找解决方案。
      用商量的语气代替命令式表达,例如:“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下你的计划,看看怎么安排更合理?”
      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但避免居高临下或强加个人意见。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传递正面价值观
      在生活中示范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例如面对争执时保持冷静,以理服人。
      展现诚信、守时等良好品质,让孩子在日常观察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在家庭事务中,主动承担责任并与孩子共同参与,如分配家务、制定计划等。
      青春期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无数亲子关系升温的机会。只要家长付出耐心,调整沟通方式,就能看到孩子积极地改变,与孩子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所以家长更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去践行以上建议,来弥合这些“裂痕”,只要坚持去做,相信孩子会再次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门。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