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自然科学

为了让你吃上无霉菌的花生,院士费尽心思

发布日期:2025/2/18 10:24:19      来源:科创中国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花生米作为聚会唠嗑的最佳拍档之一,也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年货。不过,也有朋友偶尔会吃到发苦的花生,这就是黄曲霉毒素感染的症状。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极具毒性、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其实,从玉米、小麦、花生、到水果、调味料、中药材、牛奶,真菌毒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损失的粮油超过3000万吨。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而控制真菌毒素污染,一直是农业保产面临的挑战之一。
霉菌污染可以从源头控制
      许多人以为花生上的菌斑是储存不当导致的,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及其团队经过20多年的跟踪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黄曲霉污染的源头不在粮仓和工厂,而在大田土壤里。这一发现意味着,要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必须从花生种植阶段就着手阻控花生果土壤带菌。
      对此,李培武院士研发了ARC功能微生物菌剂诱导花生高效结瘤固氮提质增产一体化技术。简单来说,这种技术能使花生在收获时黄曲霉菌降低63%,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性,同时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结出的花生籽粒也更饱满。连续4年,在全国22个地区、499个示范点的大田试验结果显示,使用了该技术的花生,产量能增加19%以上。
小试纸让霉菌无处遁形
      在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上,李培武院士团队发明了黄曲霉毒素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这种试纸条能及时发现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也为后续控制毒素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食品安全再添一份保障。
      其实,我们餐桌上的每一样农产品,都离不开奔走于实验室和大田的科学家们,也是我们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保障。向每一位“三农”工作者致敬!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