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智能助教、科研“特助”
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24小时解答疑难问题,为研究人员查找资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校园版DeepSeek”将如何赋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助力提升大学治理效能,又会引发哪些风险?
多所高校尝鲜DeepSeek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平台上,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马艳娟,点击“智能助教”版块,开始体验“学业规划”功能。对话框中,她输入“请制订新学期学习计划”,一张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即刻呈现眼前。
“‘智能助教’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我所描述的学习特点,快速整理出学习进度规划、所需学习工具等,比以往自己摸索更有效率。”马艳娟说。
新学期伊始,北师大本地化部署DeepSeek,为近万门课程定制“智能助教”。学业规划、概念讲解、解题启发等多项助学服务,让学生感到新奇方便。
北京交通大学在其智慧教学课程平台中接入DeepSeek,并向全校教师开放。该校表示,功能后续将逐步对学生开放。
DeepSeek将为高校带来哪些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磊认为,在信息化浪潮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发挥引领作用。
“DeepSeek像一个无时不在的‘智能老师’,让教学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环境。”王磊介绍,教师可将课件、研究等“喂料”给DeepSeek,“调教”出专属的课程知识库、数据库,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学生也可利用其预习、温习课程,跟进学习进度等。
“在科研工作中,项目设计、资料收集及文献整理等工作很耗费时间,利用DeepSeek结合专门资料库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钱明辉说。
此外,专家认为,填报、报表、信息汇总等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借助AI去高效完成。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认为,DeepSeek使高校管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技术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为高校带来高效智能的同时,DeepSeek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师生变得更依赖技术、懒于思考?是否会让学术造假更容易、带来数据安全风险?
多位教师表示,新技术应用有可能会增加学术不端的风险。“教师使用大模型时也会有顾虑,资料使用在什么范围才合理合规、不会被当作学术不端?都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明确应用边界。”钱明辉说。
AI浪潮已至,智慧校园是大势所趋,但AI与教育的融合有赖于师生素养提升、技术适应性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高校未来要同步推进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通过完善科技伦理与学术治理体系,以技术及制度保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