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晓明与齐让分别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协签署合作备忘录
4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科协在北京签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向马国馨等11位科技专家颁发最高人民法院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证书,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协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专家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决策咨询、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副院长万鄂湘、奚晓明出席仪式。
韩启德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知识产权纠纷数量与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中国科协2008年下半年组织开展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6%的科技工作者曾受到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侵害。由于知识产权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技术合同等专业问题,同时存在时效性、保密性、国际性和多元化等特殊性要求。发挥科技团体和科技专家的咨询与调解作用,依法妥善裁决各种复杂疑难知识产权纠纷,为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提供智力支持,这对于健全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公平、公正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协聚集了我国各学科领域中高层次专家,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齐全、联系广泛,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优势,科协组织中的成员,不仅是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也应该是科学尊严、科学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捍卫者。应当并且能够发挥优势,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服务。中国科协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搭建法律服务的平台,使科技界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创造、维护权益,也使司法界依靠科技的力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
韩启德表示,中国科协将组织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更多的科技专家,为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提供技术咨询意见,配合做好法官队伍的科技知识培训,共同培养出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型、专家型知识产权法官。中国科协还将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等方面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弘扬和践行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精神。相信通过合作,一定能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与服务。
王胜俊在致辞中指出,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科协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操作平台,首批最高人民法院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的聘任为双方未来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和深化合作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表示,开展科学技术咨询工作是确保知识产权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科协签署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科学技术专家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政策咨询;二是为知识产权案件中的科技专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为协调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沟通斡旋帮助。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人民法院要完善机制、规范制度、加强沟通、搞好服务。要建立经常性、紧密性的联系机制,利用多种途径,定期与有关专家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资料,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专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奚晓明与齐让分别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沈德咏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聘任马国馨等11名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的决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王玉明、左铁镛、朱高峰、李国杰、杜祥琬、钟南山、袁隆平、戴景瑞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赵忠贤等11位专家被聘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王俊胜向特邀专家颁发了聘书。
杜祥琬、钟南山代表特聘专家发言。杜祥琬表示,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备忘录的签署搭建了集中专家智慧、增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预见性平台,建立了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为党和人民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绿色通道”。钟南山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相应的宏观评价体系和对创新的判断和评估,希望能配合法院在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发挥作用,对相关法规的制定提供专业支持,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中国科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