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处在城市化阶段,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讲过,21世纪两大最伟大的创新其中一个就是城市化。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事故频发上。堵车是大家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城市交通堵塞是现代大城市的病态。特别是近几年来私家车大发展,交通堵塞成为政府、居民、单位最为头痛的问题。据统计,北京市民上班族平均道路消耗时间是58分钟、深圳上海是46—47分钟,武汉接近40分钟。其中重要的影响是城市废弃物污染,时间效率就是效率底下,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另外开车多心情非常烦燥,会引起交通事故甚至犯罪行为,使居民心情健康受到严重的损伤。
我认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也不是几年,甚至十来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有二十年、三十年的考虑。所以我认为要立足长远,战略规划,科技支撑,治本为主,治标为先,标本兼治,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建议有两条:
一是调整城市规划布局思路,推动城市功能区域结构优化。建议在郊区建大容量、高密度的大居民群,而不是大片的别墅群。现在我们是在郊区建大片的别墅群,这不科学,也不太好。别墅群容量小、占地多,规划建设应该考虑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待开发的远郊区人口少、土地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充足。这样在规划上就比较合理,这是人口布局方面。 这种格局会产生一个连锁反应,一个是城市内有车族迁往小区,希望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这种迁移,中小学医院也会在郊区周围建立,这样的话,一些大的企业、公司,就不想在城市CBD建总部了,而是跑到建立总部,特别是高技术无污染的企业外迁,这样整个城市格局就进行了大调整。在新区达到了一定人数后,新的行政区也可能会建立或者迁入。原城市内部就会有空房地,建立城市旧房租赁和转让机制,城市无车族的迁移将会优化城市居民住房空间分布结构。政府将轻轨和地铁延长至郊区新居民集群区,减少上班族和小车族的出行密度,在城区附近修建智能电子停车场,如一定要进城,可加税,以减少市内车辆运行数量。城市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将从整体上实现环境、交通、生活、文明上的宜居和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是要研究适合本市智能交通解决的模型和方案,加快智能交通技术更新。1、建立交通长远需求模型。研究供需平衡点,分析交通供需矛盾及动态变化,如北京400万辆车,设平均每辆车3米长,则车连车总长达到12000公里,超过北京三环以内所有道路总长度。武汉已有100万辆车,车连车总长为3000公里,武汉市三环内有道路总长多少?道路需求(考虑发展10年、20年、30年)总长应是多少?这才是考虑了不同时期的供需平衡点。只有超过了供需平衡,实现道路盈余才是建立智能交通的基础。2、武汉三镇两江,按政府、企业、居民区、商业、学校、文化娱乐功能区划分,各种车型流量模型是什么?总的分时分型流量概率形象如何?道路类型设计、通道设计的关系模型如何建立?应有历史的、现代的调查数据和统计模型的建立及未来模型的预测,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 3、武汉道路目前的特点是大道多,小道少,大道宽,小道窄,大道之间通道少,相当于毛细血管不发达,因此造成整体不通畅,因此修大道的同时,应考虑小道、通道网络如何建立是科学的,合理的。 4、武汉城市交通管理的综合及协同治理方案与举措。比如说如何提高市民素质,如何加大管理执法力度等等。 5、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智能交通技术与总体方案的现代化。武汉市已初步建立了道路红绿灯智能流量计时控制系统,路口视频监控系统,浮动车道路流通速度及堵塞情况实时系统等等,但远远不够。要建立现代车辆远程控制与服务系统,首先各类车辆都要建立车内工况监控和定位处理系统,然后政府应建立全市道路状态智能监控系统,两个系统同时联网,建立现代汽车物联网。更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连接汽车、企业、住户、小区、4S店和政府监控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网络,最终实现智能交通。
建议就是两条,一个是规划格局调整,这是国外大城市的基本模式。第二个就是实现智能交通。当然智能交通里面有很多具体的东西,希望国家有一个重大的项目来启动这个事情,另外各个城市要建立智能交通示范模式,推动全国整体智能交通实施。 (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
[年会直播]中科院院士刘经南:调整城市规划缓解交通拥堵
发布日期:2010/11/18 16:51:09 来源:大楚网 摄影 潘菁伶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