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武汉老科协邀请武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晓来到武汉科技馆作题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会,与众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分享他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报告会后,武汉老科协会长金作良发表重要讲话,他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习陈晓同志勇于探索、为国争光的献身精神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链接:
陈晓,1940年生,湖南长沙人。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金属物理专业。现任武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武汉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陈晓教授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和新钢种的研制开发40余年,主持研制了八大系列50余个新钢种,填补了我国钢铁领域20余项空白,顶替了大量进口,结束了我国高性能钢材长期依赖进口并受制于人的历史。获18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励,拥有 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首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被誉为“终结储油罐进口的第一人”。上述钢种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共为国家节省外汇6亿余美元,创造了60余亿元的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他还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GB19189-2003《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出版专著《高性能压力容器和压力钢管用钢》一部(68万字),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30余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和当代发明家等荣誉。
鸟巢、国家大剧院、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使用的钢材中都有他的心血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