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洪山区科协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活动,通过整合辖区科普资源,搭建科普活动服务平台,创新科普活动手段,初步形成了区、街镇乡、社区村共同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方位工作格局,形成聚集服务效应。
创新理念,搭建平台,突出重点整合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如何多渠道、大范围、扎实有效地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使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步伐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科协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区科协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网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网络科普建设,聚集网络科普联盟会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等7大科普教育基地, 把网络科普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普知识传播渠道。区科协扎实搞好科普资源的开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科协社会化理念,发挥区位优势和辖区科研科普优势,上下联动,横纵互动,整合人才、科技、设施资源,整合政府、社会、市场资源,构筑一个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平台,努力做到:坚持确立“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为宗旨,培养人的基本科学能力,通过大力宣传《科普法》,确立科普教育基地的地位,保证科普教育的效应。坚持“四位一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逐步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创新机制,推陈出新,突破难点形成合力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科协工作的基本职能,也是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如何创造和集聚大量的科普资源并有效运作,创新机制,是我们做好科普工作的主要工作思路。为此,区科协积极探索科普合作运作的体制与机制,积极推动大学与中小学、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大学与政府部门等权属科普资源的集成共享,对分散的科普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机制,在区内培育和认定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省气象影视科普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华中农业大学蜜蜂文化馆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等七个规模各异、各具特色、示范效果明显的科技活动场馆、学校院所及其他具有科普功能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洪山地区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有序有效开展科普活动,以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向区内城乡居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展示及宣传服务,形成区级 “洪山科普行”科普工作品牌。
同时,区科协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推陈出新,与辖区7大科普场联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共商共建,建立多元化主体科普活动协同模式,整合资源,形成了跨行业、跨学科、跨区域的联系与协作,形成洪山区“大合作,大联合”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普工作格局。
创新载体,展教活动,突现亮点拓宽渠道
现代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着双向互动性的特点,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关注公众需求。区科协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科普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努力开拓社会化科普活动,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2009年,区科协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面向重点人群,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举行了“2009年洪山区科技活动周开幕暨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和华中农业大学康思农蜜蜂文化馆举行了“洪山区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开发科普资源。先后,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教授徐世球博士,在洪山区机关大楼会议中心2号厅进行“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专题科普报告。7大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固定的对外开放的时间,并有专兼职讲解员。并且节假日期间对学生、团体实行半价以上的优惠,为我区广大干部、居民群众、中小学生提供了接受科普教育途径和机会。
区科协积极推广科普知识近社区家庭学校活动。由武汉植物园、关山街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形成特色,专家们分别在邮科院社区、保利社区等社区开展以花卉科普知识讲座为主题,向居民讲授植物种养知识,宣传爱绿护绿、武汉植物园植物专家王畅、梅林给居民讲授了家庭花卉养护知识,并进行现场互动,交流花卉养护经验,武汉植物园向居民群众免费赠送孔雀草、海棠、科普小册子,与邮科院社区居民一起共建“生态植物园基地”10㎡,栽培太空植物。区教育局、梨园街办事处、狮子山街办事处、区少科站积极组织机关干部、社区群干、中小学生武汉植物园和地大博物馆参观学习,这些活动不但扩大科普活动的范围和影响,而且促进全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
(来源:洪山区科协)
洪山区整合科普资源 形成聚集服务效应
发布日期:2010/5/10 10:26:53 来源: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