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家。女,1933年1月29日生,2006年10月31日去世。上海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56-1960年赴苏联留学,获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0年10月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先后当选为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原生动物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国际原生动物学会理事。
我国原生动物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毕生致力于原生动物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工作,创造性地把原生动物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主持我国22个省、自治区的原生动物分类和区系研究,带领助手鉴定近2000种,发现35个新种。在《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中,描述原生动物458种,80%为新记录,含12个新品种,被国内外同行誉为该领域经典。经30余年观察,揭示东湖富营养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对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不断改进和推广,使之成为一种准确、经济、快速的水质评价方法。1991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局首先颁布为国家标准——《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共发表论文219篇,出版专著7部、译著1部。
1997年,在第十届国际原生动物大会上荣获Corliss奖。同年,被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志在山川湖海间
——沈韫芬院士的科考人生
听一位朋友说,沈韫芬2003年在云南野外科考时发生了一场车祸,一个月前又刚做完一次大手术,身体大不如前。
已是深秋的武汉显得有些凉。站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大院里,过去走路像一阵风的她,如今有些步履蹒跚,人看上去也消瘦了许多。
握着她的手,记者问,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野外呢?
沈韫芬有些激动,声音也高了很多。她似乎是在反问,搞生态研究,不跑野外行吗?实践才能出真知呀。
“野外科考这一传统在当前的生态研究中没有了,现在有些人只是在瓶瓶罐罐中做实验,这样发表的论文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赚取工资的工具而已。”
2003年9月,70岁的沈韫芬奔波于云南的高山深谷之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和同事走了4条大江和10个湖泊,几乎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尽管云南是高原地区,但我是项目负责人,所以必须要到现场看到真实的生态环境。我也要让年轻人知道,搞生态的就是要跑野外。”
不幸的是,就是这次科考途中,沈院士遭遇车祸:左脑受伤,胸骨骨折,右腿残疾,先后住了四家医院。
1950年,沈韫芬考上金陵女子大学,成为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她原本就读的是医学预科,前两年读生物系,后再读四年医学。医学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做挂牌医生,这是母亲对沈韫芬的最大愿望。
1952年,全国大规模实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金陵女子大学后来被合并到南京大学,沈韫芬转读生物系,从此走上了探索原生动物学的路途。
从1953年大学毕业到因为车祸停止野外考察,50年的岁月,沈韫芬度过了她的野外科考人生。
因经常在外奔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沈韫芬把女儿送回上海,每月从74元工资中拿出60元寄给看护女儿的保姆。没有女儿的“打搅”,沈韫芬一心扎在工作上。
长期以来,我国水质监测只有理化监测一种手段。而国际上的趋势是理化、生物等多种监测手段并举,相互配合、补充,使水质监测更加科学。
为了发展我国的生物监测手段,沈韫芬从1970年起,组织人员,先后到近40个有代表性的工厂进行现场调查,发现水中微型生物群落的变化与水质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参数变化,可以对水质进行科学的评价。
1992年,沈韫芬主持起草的《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正式公布。为了推广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沈韫芬又走南闯北,对湖北葛店化工厂农药废水、北京燕山石油废水、嘉陵江重庆江段进行了示范监测。
这种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不仅在国内得到应用推广,而且受到国际重视。1992年7月,沈韫芬应邀在韩国的汉江用此法进行检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50年的科考时间,沈韫芬完成了我国22个省区的原生动物区系调查,两次深入青藏高原进行综合考察,所撰写的《西藏原生动物》一书,后来被国内外同行誉为该领域的经典。从1971年起,沈韫芬和她的同事花了5年的时间,对全国近40个设有废水处理设备和有代表性的工厂进行现场调查,后编著成《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并获得1978年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大病之后,沈院士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她说:“你不晓得,看到那么多的工作要做,看到这些书,与研究生谈谈,我心里有多高兴。”在实验室,每每看到显微镜下的原生动物,她都亲切地称之为“小小朋友”。
一整个上午,沈院士讲的几乎都是她的科研。记者问:“作为女性,怎么放得下家庭?”
沈院士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是一个科学家,在家里呆着,这不是我的性格。”